北方基金“招安”未成,暗流旋即转为汹涌的波涛。数日之内,“何记”便感受到了来自那个庞大体系的无形压力。
先是广州店接连遇到“小麻烦”。卫生、消防、工商等部门的“常规检查”突然变得频繁而细致,虽未查出实质问题,但反复的迎检打乱了正常运营节奏,员工疲于应付。接着,几家长期合作的本地食材供应商,先后以“产能不足”、“政策调整”等含糊理由,婉拒了续约或大幅提价。甚至连“天寰汇”物业方也透出口风,暗示下一租约的租金将有“显着调整”。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在明眼人里,脉络清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收紧,目的并非致命一击,而是持续施压,消耗“何记”的精力与资源,迫使其就范。
“柱子,这是钝刀子割肉啊!”欧阳文山拿着最新的情况汇总,眉头紧锁,“他们这是想让我们知难而退,或者拖到我们撑不住,再去谈条件!”
何晓气得脸色发青:“太卑鄙了!有本事明着来!使这种下三滥的手段!”
娄晓娥忧心忡忡:“柱子,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广州店刚有起色,经不起这么折腾。”
何雨柱面沉如水,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他比谁都清楚,这种来自体系内的“规范”压力,比PAUC的资本狙击更难对付。它不违反明面规则,却能让企业举步维艰。
“慌什么?”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定人心神的力量,“他们用体制的力量压我们,我们就用市场的规则活下去。检查来了,我们就做到最好,让他们挑不出毛病!供应商断了,我们就去找更好的,哪怕成本高一点!租金要涨,我们就用营业额证明我们值这个价!”
他立刻采取了应对措施:
1. 合规极致化:聘请顶尖的合规顾问,对广州店的运营流程进行全方位梳理,确保每一项操作都远超法定标准,将每次检查都变成展示“何记”管理水平的机会。同时,主动与相关监管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透明汇报,争取理解。
2. 供应链多元化:何晓带队深入粤西、桂北等更偏远的优质食材产区,绕过传统渠道,与大型农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建立直供关系,虽然物流成本增加,但品质更可控,也减少了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3. 成本精细化:娄晓娥牵头财务团队,对广州店进行更严格的成本控制,砍掉不必要的开支,提升人效和坪效,用更高的运营效率消化部分上涨的成本。
4. 客户深耕:何雨柱要求广州店将服务做到极致,加强会员维护,推出更多增值体验,提升客户粘性和复购率,用坚实的客流基础对冲外部压力。
这是一场意志与耐力的比拼。何雨柱身先士卒,长时间驻守广州,与员工一同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他的沉稳和坚韧,感染了团队,广州店在高压下,竟奇迹般地保持了运营稳定,甚至因为应对得当,口碑反而有所提升。
然而,北方的攻势并未止步于广州。不久,更坏的消息传来:那家北方国企背景的基金,联合了几家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和媒体,开始策划一个名为“中华美食旗帜计划”的大型活动,旨在“遴选和扶持代表中国餐饮最高水平的民族品牌”。风声放出,入选者将获得巨额资金、政策倾斜和国家级媒体宣传资源,但前提是接受基金的“战略指导”和股权整合。
“这是阳谋!”欧阳文山一针见血,“用巨大的利益做诱饵,逼你就范!如果他们把这个‘旗帜’的帽子扣到别家头上,比如上海那几家一直跟我们较劲的老字号,或者新冒出来的某个被他们控制的品牌,‘何记’在大湾区的势能就会大受影响!甚至可能被边缘化!”
这招釜底抽薪,极其狠毒。一旦竞争对手获得国家级平台的加持,“何记”在品牌高度和资源获取上将陷入被动。
屋漏偏逢连夜雨。陈伯从四九城传来密报:许大茂似乎搭上了“旗帜计划”筹备组的线,正在积极活动,四处散播“何记”资本背景复杂(影射港资)、口味融合过度偏离传统(迎合“正统”论调)、管理层排外不愿融入国家战略等言论,极力抹黑“何记”的入选资格,同时为他背后可能支持的某个北方餐饮品牌造势。秦淮茹则隐在幕后,通过旧关系,试图影响评审团队的构成。
内忧外患,风雨如晦。“何记”仿佛一叶扁舟,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何雨柱反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他独自一人在广州店的露台上站了很久,望着远处珠江新城的璀璨灯火,眼神深邃,无人能猜透他在想什么。
几天后,他召集了最核心的几个人——娄晓娥、何晓、欧阳文山,开了一次绝密会议。
“情况大家都清楚了。”何雨柱开门见山,语气异常平静,“北边这次是组合拳,软的硬的一起上,目的是要么吞了我们,要么压垮我们。常规的应对,恐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