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箸奖”的余热尚在,“何记”的北上战略已如离弦之箭,直指华南重镇——广州。何雨柱力排众议,将大湾区拓展的首站定在广州而非深圳,这一决策背后,是他对粤菜本源地的敬畏和对“何记”融合理念更深层次的考验。他知道,要想在强手如林、食客挑剔的广州站稳脚跟,绝非易事。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且细致入微。何晓带领的先遣团队已在广州驻扎数月,对天河、越秀、荔湾等核心商圈进行了地毯式调研,最终选定天河区一座新落成的高端商业综合体“天寰汇”作为落脚点。这里汇聚了国际奢侈品牌、高端写字楼和豪华公寓,目标客群与“何记”的定位高度契合。铺位位置极佳,临街且拥有独立的观光电梯入口,但租金也高得令人咋舌。
“爸,位置是没得挑,就是这租金成本,压力不小。”何晓在越洋视频会议上汇报,语气带着一丝担忧。广州的运营成本远超上海,尤其是人工和食材采购。
“成本高,就更要把菜做好,把服务做精,把价值做出来。”何雨柱在屏幕那头神色平静,“钱要花在刀刃上。装修设计图我看了,岭南元素融合现代简约,思路对头。但细节还要打磨,尤其是后厨的动线设计和通风排烟,必须做到最好,不能将就。”
他事无巨细地参与广州店的规划。从店面装修的岭南窗花样式,到菜单上每一道菜的定价策略;从本地厨师的招聘标准,到服务员的广府话培训要求,他都一一过问,亲自把关。他深知,广州店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何记”北上战略的成败,甚至会影响资本市场和那些虎视眈眈的对手对“何记”实力的判断。
与此同时,北方的阴影并未因地理距离而消散。欧阳文山通过隐秘渠道获悉,那家意图组建“餐饮国家队”的北方国企,其“中华老字号振兴基金”的方案已进入实质审批阶段,风声越来越紧。更有消息称,该基金筹备组的一位核心成员,近期将以“考察粤港澳大湾区餐饮市场”的名义南下广州,行程中特意留出了与“本地优秀餐饮企业交流”的环节,其目标不言自明。
“来者不善啊,柱子。”欧阳文山忧心忡忡,“他们这是要亲自上门‘摸底’,甚至可能施加压力了。”
“意料之中。”何雨柱冷哼一声,“躲是躲不掉的。既然要来,那就让他们来好好看看。晓娥,把我们广州店筹备的最新进展,整理一份详实的资料,要突出我们的标准化流程、人才培养体系和品牌独特价值。欧阳主编,你联系一下广州本地的几家主流媒体和餐饮行业协会,安排几次适度的正面报道,重点宣传我们扎根岭南、传承创新的理念。”
他决定采取“开放、透明、自信”的姿态应对。不回避,不对抗,而是主动展示肌肉,让对方知难而退,或者至少意识到“何记”并非可以轻易拿捏的对象。
就在这内外压力交织的氛围中,“何记”广州旗舰店的筹备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何雨柱提前一周飞抵广州,亲自坐镇。他与何晓一起,面试了最后一批本地厨师和服务员,特别注重考察对方对粤菜的理解和服务意识。他几乎整天泡在还在进行收尾工程的店里,盯着工人安装灶具、调试设备,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毫不留情地要求返工。
开业前三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降临。广州遭遇罕见持续暴雨,城市多处内涝,交通瘫痪。而“何记”店址所在区域正是重灾区之一,地下室仓库有进水的风险,部分预定次日送达的进口食材因航班延误无法准时到位。
“老板,怎么办?开业时间要不要推迟?”店长焦急地请示。
“不能推迟!”何雨柱斩钉截铁,“通知所有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立刻到店!仓库排水,我来联系物业和防汛部门协调抽水机!食材问题,阿晓,你立刻动用所有资源,联系本地最好的替代供应商,就算价格高也要保证品质和数量!其他人,检查所有设施安全,确保万无一失!”
那个暴雨夜,何雨柱挽起裤脚,和员工们一起搬运沙袋、检查线路,浑身湿透。他镇定自若的指挥,极大地稳定了军心。通过多方努力,危机被成功化解。当第二天雨过天晴,崭新的“何记”广州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所有参与抢险的员工都充满了一种与公司共渡难关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开业日,盛况空前。尽管没有大肆广告,但“金箸奖”得主、“何记”进军广州的消息早已在本地美食圈不胫而走。加上何雨柱提前布局的媒体预热,开业当天,店内座无虚席,店外排起长龙。广州本地的美食家、餐饮同行、媒体记者,乃至不少好奇的普通食客,都慕名而来。
何雨柱身穿主厨服,亲自在后厨督战。菜单上,既有“何记”经典的柱侯系列、清汤菜胆,也有为广州店特意研发的新菜,如选用增城迟菜心、榄角蒸缩骨鱼、加入了新会陈皮的创新版咕咾肉等,既保留了“何记”的融合精髓,又巧妙融入了广府食材和风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