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箸奖”的双重桂冠,如同给“何记”的品牌镀上了一层璀璨的金光。载誉归港后的日子,“何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媒体的追捧、同行的赞誉、资本的青睐、食客的热情,如同潮水般涌来,将“何记”推上了声望的顶峰。
香港旗舰店和上海分店的预约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预订排期已经延至两个月后。酒楼门口时常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和食客拍照打卡,甚至出现了黄牛倒卖预约号的现象。营业额连创新高,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前所未有的亮眼。
更多的合作机会也纷至沓来。除了之前接触过的投资机构,一些国际知名的酒店管理集团、高端百货公司、甚至影视制作公司,都主动伸出橄榄枝,希望进行品牌联名、开设快闪店、或者邀请何雨柱担任美食顾问。欧阳文山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合作意向书和邀请函。
“柱子,真是没想到,‘金箸奖’的效应这么大!”欧阳文山看着最新的媒体报道汇总,难掩兴奋,“现在全亚洲的餐饮圈,都在讨论我们‘何记’!”
连一向沉稳的娄晓娥,看着账户上激增的流水,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总算没白辛苦这么多年。”
何晓更是干劲十足,每天忙着接待各路访客,洽谈合作,仿佛看到了“何记”帝国崛起的宏伟蓝图。
然而,身处漩涡中心的何雨柱,却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冷静。荣誉和追捧,没有让他迷失,反而让他更加警惕。他深知,站得越高,风越大,摔得也可能越重。眼前的繁华,既是机遇,更是考验。
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抓住这个黄金窗口期,有条不紊地推进既定的战略升级计划,并且更加注重夯实内功,防范风险。
首先,是品质的绝对坚守。 在内部管理会议上,何雨柱反复强调:“越是忙,越不能乱!越是火,越要稳!每一道出品的菜,必须还是那个味道!服务水准,只能升,不能降!”他增加了巡店的频率,亲自抽查菜品,对任何微小的瑕疵都严厉批评。他甚至顶住压力,拒绝了几个提出高额赞助、但可能影响餐厅格调和顾客体验的商业合作提议。“‘何记’的牌子,是吃饭的牌子,不是广告牌。”他如是说。
其次,是合作的精挑细选。 面对雪片般的合作邀约,何雨柱没有来者不拒,而是确立了“谨慎评估、宁缺毋滥”的原则。他成立了一个由娄晓娥、何晓、欧阳文山和外部顾问组成的合作评估小组,对每一个意向方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和理念契合度评估。重点考察对方是否真正尊重“何记”的品牌价值和经营理念,合作是否有利于“何记”的长期健康发展,而非短期利益。对于那些只想借“何记”名气炒作、或者意图干涉经营的,一律婉拒。最终,只筛选出寥寥几家理念相合、资源互补的潜在伙伴,进入深度谈判阶段。
最重要的,是加速“大湾区战略”的落地。 何雨柱清醒地认识到,奖项的热度会过去,真正的成长必须依靠扎实的市场拓展。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上。何晓带领的调研小组常驻深圳,发回了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何雨柱多次亲自前往广深珠等地考察,与当地商业地产商、行业协会、甚至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接触,深入了解政策环境、消费习惯和竞争格局。
经过反复论证,他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首站落户广州,而非看似更国际化的深圳。
“广州是粤菜的心脏,食客最挑剔,也最懂行。”何雨柱在战略会议上解释,“能在广州站稳脚跟,才能真正证明我们‘何记’融合菜的生命力。而且,广州的老字号底蕴深厚,竞争激烈,这更能逼出我们的真本事。深圳机会多,但容易浮躁,我们先扎稳根基再说。”
这一决策,体现了何雨柱深远的战略眼光和不随波逐流的定力。他选定广州天河区一处高端综合体内位置绝佳的铺位,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何记”广州旗舰店。这一次,他计划融入更多岭南文化元素和本地食材,打造一家更具广府风情、同时又彰显“何记”特色的新店。
然而,树大招风,暗流也随之涌动。 就在“何记”风光无限、大步向前之时,欧阳文山再次带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
“柱子,北边有动静了。”欧阳文山面色凝重地递过一份资料,“那家之前提到的北方餐饮国企,‘中华老字号振兴基金’的方案已经正式上报了,据说获批的可能性很大。基金规模惊人,旨在整合资源,打造‘餐饮国家队’。而且……有消息称,他们内部已将‘何记’列为重点‘关注’和‘争取’的对象之一。”
资料显示,该国企背景深厚,拥有强大的政策资源和资本实力,其“振兴”模式,带有浓厚的行政整合色彩,对于不愿被“收编”的品牌,可能会动用各种手段施加影响。
“另外,”欧阳文山压低了声音,“秦淮茹那边,最近和这家国企的一位副总走动频繁。虽然不清楚具体内容,但肯定不是好事。我担心,他们是旧怨未消,想借这把‘国家队’的刀,来达到目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