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C的最后通牒,如同乌云压城,让“何记”上下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何雨柱那句掷地有声的“奉陪到底”,虽然彰显了不屈的意志,但也意味着与资本巨鳄的正面决战已不可避免。所有人都明白,PAUC所谓的“更激烈的手段”,绝不会仅仅是口头威胁。
何雨柱没有坐以待毙。他深知,在绝对的资金实力面前,单纯的情感号召和道德高地是脆弱的。必须构筑起更坚固的防线。他加快了与丰裕资本郑总、新加坡AMCC林博士等“白衣骑士”的谈判,寻求通过增资扩股或股权置换等方式,引入战略资金,稀释PAUC的潜在持股比例,巩固控制权。同时,他让张律师团队日夜不停地研究所有可能的法律武器,从公司章程的漏洞修补到反收购条款的设计,力求在规则层面设置障碍。
然而,PAUC的进攻来得比预想的更快、更狠。他们并没有直接发动舆论攻击或法律诉讼,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刁钻、更伤元气的战术——供应链狙击。
先是上海店长期合作的一家顶级火腿供应商突然通知,因“产能调整”,暂停供应“何记”特选的五年陈金华火腿。紧接着,为“何记味典”提供核心酱料基底发酵技术的生物科技公司,以“技术升级”为由,单方面中止了合作协议。几乎同时,香港店几家生猛海鲜的固定渔船队,也纷纷表示“渔汛不佳”,无法保证每日的特供配额。
这些看似独立的商业事件,背后却有着惊人的同步性和指向性。欧阳文山通过渠道查明,这些中断合作的供应商,背后都出现了PAUC关联资本的身影!PAUC利用其庞大的资金网络,或直接入股,或通过第三方施加压力,精准地切断了“何记”高端食材和核心技术的命脉!
这一招,极其毒辣!它直接打击“何记”的立身之本——菜品质量。没有顶级的火腿,何谈柱侯酱的灵魂?没有稳定的发酵技术,“何记味典”的品质如何保证?没有新鲜的特供海鲜,招牌菜的魅力何在?
消息传来,“何记”后厨一片哗然。老师傅们心急如焚,年轻厨师们不知所措。上海和香港两店的菜单上,几道依赖特定食材的招牌菜被迫暂停供应,引起了熟客的疑惑和不满。股价也应声下跌。
“柱子,这是要断我们的根啊!”娄晓娥看着采购部送来的紧急报告,声音都在发抖。
何晓更是急得跳脚:“爸!PAUC太卑鄙了!这是商业流氓行为!我们告他们!”
欧阳文山面色凝重:“告?取证困难,周期漫长,等官司打完,我们的店早就撑不住了!这是阳谋,逼我们屈服!”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危机,何雨柱反而异常沉默。他在后厨呆立了许久,看着空了一半的火腿储藏柜和焦急的伙计们,眼神由最初的震惊和愤怒,逐渐化为一种冰冷的决绝。
“慌什么!”他猛地转身,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间镇住了慌乱的场面,“天还没塌下来!他们断我们的货,我们就找不到别的货了吗?‘何记’的味道,是靠人做出来的,不是靠哪一家供应商施舍的!”
他立刻展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和行业积累:
1. 启动备用供应链:他亲自拨打电话,动用了深耕行业几十年积累下的人脉资源。一个电话打给浙江一位相熟多年的、规模不大但品质极佳的火腿作坊老师傅,以诚心和更高的价格,争取到了紧急供货;另一个电话联系到澳门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虾酱作坊,探讨用古法虾酱替代部分发酵酱料基底的可能;同时,让采购团队立刻飞往福建、海南等地,寻找替代的海鲜供应商。虽然成本大幅上升,但至少保证了核心菜品不断供。
2. 技术自力更生:对于中断的发酵技术合作,何雨柱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自主研发!他将“何记味典”的研发团队与后厨的老师傅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临时的“技术攻关小组”,由他亲自带队,尝试根据已有的数据和小样,反向推导和优化发酵工艺。过程艰难且充满不确定性,但这关乎“何记”未来的命脉,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3. 菜单灵活调整:他要求后厨团队,暂时下架受影响的菜品,同时加速研发一批不依赖被狙击食材的新菜式,利用当季本地优质食材,推出“时令特选菜单”,并向客人坦诚说明情况,争取理解。何雨柱甚至亲自站到前厅,向熟客解释,承诺尽快恢复经典菜品,其诚恳的态度反而赢得了客人的尊重和支持。
4. 舆论正面引导:欧阳文山则配合行动,在媒体上适度披露“何记”遭遇供应链困难但积极应对的消息,着重宣传其不妥协、自力更生的态度,将危机转化为展现品牌韧性的机会。
何雨柱的沉着应对,暂时稳住了阵脚。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备用供应链成本高昂且不稳定,自主研发前路漫漫,PAUC的资本触角不知还会伸向何处。巨大的压力,让何雨柱 visibly 消瘦下去,鬓角的白发也多了许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