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化解PAUC的精准挖角,让何雨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与资本巨鳄的较量,核心在于人才的争夺和体系的稳固。他不再满足于临时性的师徒带教,决心将“何记”的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提升到系统化、制度化的战略高度。一场深刻的内部变革,在“何记”悄然展开。
第一步,是建立“技术等级认证体系”。 何雨柱亲自牵头,联合墩子师傅(在病床上给予指导)、几位核心老师傅以及外聘的餐饮行业协会专家,共同制定了《“何记”厨师技术等级标准》。该标准将厨师技能细分为刀工、火候、调味、创意等十几个维度,设置了从“学徒”、“技工”、“技师”到“高级技师”、“首席技师”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明确的技能要求和考核标准。晋升不仅与薪资挂钩,更是一种荣誉和责任的象征。这套体系,为年轻厨师提供了清晰的成长路径,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职业认同感。
第二步,是启动“核心技艺数字化传承项目”。 何雨柱意识到,老师傅们的经验和“手感”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必须用现代手段保存下来。他投入资金,聘请了专业的食品科研团队和影视制作团队,对“何记”的招牌菜制作流程进行高清拍摄和精密测量。从食材选择、预处理、到火候控制(精确到温度和秒数)、调味顺序和比例,都进行数据化记录和分析,形成了一套详尽的“数字菜谱”。这并非要取代手工操作,而是为技艺传承提供科学的参照和教学工具,确保核心味道的稳定性。同时,他还组织老师傅们录制“口述历史”,讲述每道菜背后的故事和心得,保留文化的温度。
第三步,是推行“创新孵化机制”。 何雨柱鼓励年轻厨师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设立了“何记创新基金”,定期举办内部菜品研发竞赛。获奖的创意菜品,经过品鉴委员会(由何雨柱、老师傅和资深食客代表组成)认可后,可以进入“季节限定菜单”或成为新店招牌,创作者获得额外奖励和署名权。这一机制,既保持了“何记”的活力,也让年轻人看到了价值实现的通道。
就在何雨柱潜心于内部建设,以为可以暂时避开外部风雨时,PAUC的攻势,以更凶猛、更直接的方式袭来。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挖角或造谣,而是亮出了资本的獠牙——发起恶意收购要约!
一封来自PAUC的正式公函,被送到了何雨柱的办公桌上。函中,PAUC以“看好‘何记’长期发展潜力”为名,提出以比当前市价高出30%的溢价,全面收购“何记”非何雨柱家族持有的所有股权(即流通股和部分员工持股)。如果成功,PAUC将一跃成为“何记”的第二大股东,并获得董事会席位,进而对公司的战略决策施加巨大影响,甚至为后续的完全控股铺平道路。
这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PAUC此举,利用了“何记”股权相对分散(因早期融资和员工激励)的弱点,意图通过资本市场规则,强行闯入“何记”的核心圈层。
消息一经披露(PAUC有意为之),立刻在“何记”内部和资本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股价应声暴涨(因收购溢价),但内部人心惶惶。一些持有公司期权的员工开始动摇,担心公司易主后自身利益受损;部分小股东在巨额利润诱惑下,也开始倾向于接受要约。丰裕资本郑总紧急致电何雨柱,警告他PAUC此举志在必得,资金实力雄厚,常规的反收购手段(如“毒丸计划”)在非上市公司操作难度极大,形势万分危急!
“柱子!这是**裸的抢劫!”欧阳文山气得浑身发抖,“他们这是看准了我们股权结构的弱点,想用钱砸开我们的大门!”
娄晓娥忧心忡忡:“柱子,如果让他们进来,‘何记’还是我们的‘何记’吗?那些老师傅,那些老味道,还能保住吗?”
何晓也慌了神:“爸!我们不能答应!可是……可是很多小股东可能顶不住这个价格啊!”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危机,何雨柱反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他没有愤怒咆哮,也没有慌乱失措。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个下午,仔细研究了PAUC的收购条款、公司法相关规定以及“何记”的股权架构图。
傍晚,他走出书房,目光锐利而坚定,已然成竹在胸。
“他们想用资本的力量强攻?好!那我们就让他们看看,‘何记’除了资本,还有什么!”何雨柱对聚集在客厅的核心成员说道。
他迅速做出了反击部署,这是一套组合拳,既有商业手段,也有情感动员:
1. 法律与规则层面:他让张律师团队立刻研究公司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的限制条款和“优先购买权”的可能性,同时准备材料,以“收购方意图不明,可能损害公司长期发展和员工利益”为由,向相关监管机构申诉,质疑PAUC收购的合规性与正当性,争取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