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子师傅突发重病,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沉浸在扩张喜悦中的何雨柱。看着ICU里浑身插满管子的老兄弟,听着医生“不能再劳累”的宣判,何雨柱心中除了悲痛和自责,更涌起一股强烈的危机感。“何记”的后厨,乃至整个“何记”的传承,太过依赖像墩子师傅这样的核心老师傅了。一旦他们倒下,就可能面临青黄不接的断层风险。这种依赖,在PAUC这样的资本巨鳄眼中,或许正是最脆弱的命门。
危机,也是转机。何雨柱下定决心,必须加速推进“何记”内部的人才梯队建设和技艺传承体系改革,将个人的手艺,转化为可传承、可复制的系统能力。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危机的权宜之计,更是“何记”能否基业长青的根本大计。
他首先做的是稳定军心,明确方向。在墩子师傅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后,何雨柱在上海店召开了一次全体后厨人员会议。他没有回避问题,坦诚地讲述了墩子师傅的病情和医生的嘱咐,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何记”在传承上潜在的隐患。
“墩子师傅暂时不能掌勺了,但‘何记’的灶火不能熄,味道不能变!”何雨柱目光扫过一张张或担忧或迷茫的脸,声音沉稳有力,“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是咱们大家的事,是‘何记’这个招牌能不能传下去的事!从今天起,咱们不能只靠老师傅,每个人都要站出来,都要成为顶梁柱!”
他宣布了几项立即执行的措施:
1. 成立临时技术核心小组:由几位资历最老、技术最全面的老师傅(如擅长烧腊的陈伯徒弟、精通点心的高师傅)牵头,何雨柱亲自参与,共同负责招牌菜的品控和新菜研发,确保标准不降。
2. 启动“师徒结对”加速计划:要求每位老师傅必须明确带教1-2名有潜力的年轻徒弟,制定详细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并将带教成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3. 何雨柱亲自带班示范:他宣布,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将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扎根后厨,不仅亲自操作关键菜品,更重要的是一对一指导年轻厨师,讲解技术要点和心得。
说干就干。第二天开始,何雨柱便雷打不动地出现在上海店的后厨。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板,而是挽起袖子、系上围裙的“何师傅”。从最基本的刀工开始,如何切出均匀的姜丝、蒜片,到复杂的火候掌控,如何判断油温、如何把握爆炒的瞬间,他都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纠正。
“阿强,你这肉丝切得还是太粗,下锅受热不均,口感就柴了。看我的手腕,要稳,力度要匀……”
“小李,炒这个芥兰,油温要高,动作要快,听到‘刺啦’一声就要准备起锅,不然菜就老了,颜色也不靓了……”
“记住,做菜如做人,心要静,眼要准,手要稳。差一分火候,味道就差之千里。”
他不仅教技术,更传授心法。他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手感”和“锅气”,努力用最朴实的语言拆解出来。年轻厨师们起初有些紧张,但在何雨柱耐心而严格的指导下,渐渐放开了手脚,技术进步神速。后厨的氛围,也从最初的慌乱,变得紧张而有序,充满了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何晓负责的“何记味典”子品牌,首批产品(包括柱侯酱、 XO酱、高汤浓缩汁和几款速食浇头)在经过反复测试和严格品控后,正式推向市场,主要在上海和香港的高端超市及线上平台销售。何雨柱对品质要求极高,坚持必须达到堂食标准的七成以上风味还原度才能上市。产品包装设计简约高雅,突出“何记监制”和“家庭厨房大师味”的理念。上市初期,凭借“何记”的品牌背书和确实过硬的品质,市场反响出乎意料地好,尤其受到年轻白领和注重生活品质的家庭欢迎,为“何记”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也一定程度上对冲了PAUC做空带来的财务压力。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何记”内部积极调整、新业务初见成效之时,PAUC的攻势再次升级。这一次,他们不再仅仅散布谣言,而是采取了更实质性的行动——精准挖角。
一天下午,上海店后厨一位被何雨柱颇为看重、正在重点培养的年轻砧板主管小赵,突然支支吾吾地向何雨柱提出辞职。追问之下,小赵才坦白,有一家新成立的、背景神秘的“鼎香餐饮集团”(经查,与PAUC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高出“何记”近一倍的年薪和承诺“技术总监”的职位,挖他过去,主要负责筹建中央厨房和预制菜研发。
几乎同时,香港总部也传来消息,负责“何记味典”供应链管理的资深经理,也收到了类似的高薪挖角邀请!
PAUC这一招,极其毒辣!他们不再攻击“何记”的过去,而是直接瞄准其未来发展的核心——人才和技术!尤其是对预制菜业务关键人才的挖角,意图不言自明:要么让“何记”新业务夭折,要么窃取其核心技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