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C精心编织的收购之网,在“何记”内外合力的顽强抵抗下,终于显出了裂痕。资本市场对这场收购拉锯战逐渐失去耐心,PAUC投入的巨大资金面临沉淀风险,而其亚太区负责人的位置也因久攻不下而岌岌可危。与此同时,何雨柱巧妙运用的舆论反击和“白衣骑士”策略,不仅稳定了内部军心,更在道义和规则层面占据了主动。
僵持之下,PAUC内部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种寻求体面退出的声音开始占据上风。最终,经过几轮不为人知的激烈博弈和利益权衡,PAUC通过中间人,向何雨柱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愿意重新评估收购条件,寻求“建设性解决方案”。
消息传来,“何记”核心团队一片欢腾,压抑已久的紧张气氛为之一松。娄晓娥长舒一口气,何晓更是兴奋地挥了挥拳头。然而,身处风暴中心的何雨柱,脸上却未见太多喜色。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熙攘的车流,目光深沉如夜。
“柱子,PAUC这是要认输了?我们……我们赢了?”娄晓娥走到他身边,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颤抖。
“认输?”何雨柱缓缓摇头,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晓娥,资本的世界里,没有认输,只有权衡。他们不是认输,是发现这桩买卖的代价超出了预期,暂时退一步,换个方式获利而已。”
他看得非常透彻。PAUC的退让,并非良心发现,而是精于计算的资本在权衡了继续强攻的成本(资金、声誉、时间)与潜在收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他们所谓的“建设性方案”,无非是想从“恶意收购者”转变为“战略投资者”,换一种方式从“何记”的成长中分一杯羹。
“那……我们怎么办?接受他们的条件?”何晓问道,语气中带着犹豫。能与PAUC这样的巨头化干戈为玉帛,听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结果。
“接受?当然不。”何雨柱转过身,目光扫过妻子和儿子,语气斩钉截铁,“但也不能一口回绝,把路堵死。我们要谈,但要按照我们的规则谈。”
接下来的几天,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谈判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何雨柱亲自坐镇,丰裕资本郑总和他的法务团队提供了专业支持。PAUC的代表果然提出了一套看似“双赢”的方案:降低收购比例,不寻求控股权,但要求获得董事会席位和关键决策的否决权,美其名曰“帮助‘何记’规范治理,对接国际资源”。
何雨柱耐心听完,然后不慌不忙地抛出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底线方案:
第一,PAUC可以投资,但只能作为纯粹的财务投资者,持有无投票权的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分享股息和资本增值,绝不介入公司经营管理。
第二,投资额度必须严格控制,确保何雨柱家族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控股权不受任何稀释和威胁。
第三,必须签署严格的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条款,防止技术外泄和恶性竞争。
第四,合作仅限于资金层面,不涉及品牌授权、技术输出或业务整合。
这套方案,几乎完全剥夺了PAUC通过投资施加影响的可能,将其角色严格限定为“ silent investor”(沉默的财务投资者)。PAUC的代表当场脸色就变了,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何先生,您这条件,未免太缺乏诚意了。”PAUC的代表强压着不满,“我们投入真金白银,难道连一点知情权和建议权都没有?”
“诚意?”何雨柱平静地看着对方,目光锐利,“PAUC之前的恶意收购,展现的就是贵方的诚意吗?‘何记’的核心是手艺和品牌,不是资本游戏。我们需要的是尊重我们发展模式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指手画脚的‘老板’。如果贵方无法接受这个定位,那我们只好说声抱歉了。”
何雨柱的强硬,源于对自身价值的绝对自信,也源于对资本逐利本性的清醒认知。他宁愿放弃这笔看似诱人的资金,也绝不允许任何人动摇“何记”的根基和控制权。
面对何雨柱寸步不让的态度,以及“何记”日益稳固的内部防线和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PAUC最终意识到,继续纠缠下去已无利可图。在经过内部紧急磋商后,他们出乎意料地迅速接受了何雨柱的核心条款,签署了投资协议,但投资额度大幅缩减,仅为最初设想的一个零头。显然,这笔投资对他们而言,更多是象征性的,意在保留未来可能的合作窗口,并体面地结束这场失败的收购战。
协议签署的那一刻,欧阳文山激动地差点跳起来,连一向沉稳的郑总也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这意味着,“何记”成功抵御了国际资本巨鳄的恶意进攻,扞卫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权!
然而,在短暂的庆祝之后,何雨柱立刻召集了所有核心成员,召开了一次被后来称为“何记遵义会议”的战略反思会。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