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顶级厨师巅峰交流会”上的成功亮相,为何雨柱和“何记”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声誉。他关于“和而不同”的融合理念,以一种质朴而有力的方式,打动了在场的许多同行和评论家。会后,几家国际美食杂志主动联系采访,甚至有海外餐饮集团表达了合作意向。一时间,“何记”风头无两,似乎真正迈入了世界级餐厅的行列。
然而,何雨柱并没有被这些浮华的名声冲昏头脑。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餐饮界的聚光灯转瞬即逝,真正的立身之本,永远是灶台上的功夫和客人口中的味道。他婉拒了大部分海外邀约,将精力重新聚焦于两家“何记”的日常运营和内部管理。与GVF关于“中央厨房支持体系”的磨合,依然充满挑战,但他逐渐找到了平衡点——在保证核心菜品手工技艺的前提下,对一些辅料和半成品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提高整体效率。
就在何雨柱以为可以稍微喘口气,专注于提升内功之时,欧阳文山带来的一个消息,再次敲响了警钟。
“柱子,最近有几家小报的记者,在四处打听你和晓娥以前在四九城的事情,问得很细,特别是关于你们离开的原因,还有和院里一些人的恩怨。”欧阳文山面色凝重地压低声音,“我托人问了,背后似乎有内地来的资金在推动,目标很明确,就是想挖你们的‘黑料’。”
何雨柱的心猛地一沉。秦淮茹!果然还是她!像一条潜伏在暗处的毒蛇,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她死心,反而让她变得更加狡猾和恶毒。这次,她不再散播低劣的谣言,而是试图从“历史”入手,挖掘那些可能被岁月尘封、却足以毁人清白的所谓“真相”。
“她到底想挖什么?”娄晓娥又惊又怒,“我们离开的时候清清白白,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欧阳文山摇摇头:“问题不在于事实如何,而在于他们想‘塑造’出什么样的事实。比如,可以暗示你们当年是卷了公款或者利用了不正当手段才来的香港;可以渲染你们对老街坊忘恩负义;甚至可以编造一些生活作风上的污蔑……这种陈年旧账,真真假假最难分辨,一旦被小报炒作起来,对你们个人声誉和‘何记’品牌的打击,会是毁灭性的。”
何雨柱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太了解四合院那些人的做派了,捕风捉影、搬弄是非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很多事根本说不清道不明。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再想撕下来就难了。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何雨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必须在她把脏水泼出来之前,堵住她的嘴,或者……让她不敢再张嘴!”
这一次,何雨柱决定采取更主动、更强硬的策略。他深知,对于秦淮茹这种欺软怕硬的人,一味防守只会让她得寸进尺。
他首先找到了陈伯。这位在港岛底层人脉广泛的老先生,听完何雨柱的叙述,花白的眉毛拧在了一起:“又是那个阴魂不散的女人!何老板,你放心,在香港这块地界,还轮不到她兴风作浪。我帮你查查是哪些不开眼的记者在捣鬼,再摸摸那个内地资金的来路。”
陈伯的效率很高,几天后就有了回音。确实有几个专挖名人**的三流记者在活动,背后是一个新注册不久的“文化咨询公司”在提供经费,而这家公司的注册人,经查与之前替秦淮茹跑腿的那个中间人有牵连。线索再次指向了北方。
拿到确凿证据后,何雨柱没有选择直接报警或法律诉讼——那会正中对方下怀,把事情闹大。他让陈伯通过道上的关系,给那几个收钱办事的记者和那家皮包公司的负责人,带去了一句清晰无误的“警告”:
“告诉你们背后的人,何雨柱先生现在是香港有头有脸的正当商人,受法律保护。再敢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搞事,就不只是混不下去那么简单了。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让有些人吃不了兜着走,包括把某些人以前在四九城干的好事,都抖落出来。大家最好相安无事。”
这番带着江湖气的强硬警告,配合着何雨柱如今在香港的社会地位和能量,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那几个记者立刻偃旗息鼓,那家皮包公司也很快注销。消息通过特殊渠道传回四九城,秦淮茹在得知何雨柱不仅查到了源头,还发出了如此直白的威胁后,气得浑身发抖,却也真的感到了恐惧。她意识到,何雨柱在香港的根基已深,不再是那个可以任她拿捏的“傻柱”了。继续纠缠下去,恐怕真会引火烧身,把自己那些见不得光的老底都翻出来。她不得不再次咬牙切齿地暂时收敛。
暂时化解了声誉危机,何雨柱却不敢有丝毫放松。他知道,与GVF的合作,才是眼下最现实、也最复杂的挑战。苏珊娜·陈虽然表面上认可了暂缓海外扩张的决定,但资本追求回报的压力是持续存在的。在最近一次关于下一年度预算的会议上,分歧再次凸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