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记”旗舰店的成功,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香港餐饮界激起的涟漪久久未平。赞誉与订单纷至沓来,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何雨柱深知,这艘由GVF资本与自身技艺共同打造的航船,已驶入深水区,暗礁与风浪并存。
苏珊娜·陈代表的GVF团队,在度过最初的蜜月期后,开始显露出资本逐利的本质。季度财报会议上,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旗舰店的稳健口碑,而是将一份详尽的“市场拓展分析报告”推到何雨柱和娄晓娥面前。
“何先生,娄女士,”苏珊娜的指尖敲击着报告上醒目的图表,“数据显示,东南亚市场对高端中餐的需求正在爆发。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都是绝佳的目标。我们的品牌势能正处巅峰,必须抓住窗口期,快速布局。我建议,明年启动至少两家海外分店的筹备。”
何雨柱眉头微蹙。他理解资本的扩张冲动,但更清楚“何记”的根基在于对品质的极致把控。“苏珊娜女士,我认同市场机会。但‘何记’的核心是手艺,是味道。盲目扩张,厨师团队跟不上,品质必然下滑,那是自毁长城。我坚持,必须先在香港把旗舰店的模式彻底跑通,培养出足够成熟的核心团队,再谈海外。”
“市场不等人,何先生。”苏珊娜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强势,“GVF的投入需要回报。我们可以引入更成熟的管理体系和标准化流程,降低对单一主厨的依赖。这是现代餐饮业的必然路径。”
会议桌上的气氛骤然紧张。这已不仅是商业策略之争,更是理念的碰撞——是坚守匠心,还是拥抱资本效率?娄晓娥在桌下轻轻按住何雨柱微微颤抖的手,示意他冷静。
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一项临时妥协:GVF同意暂缓海外扩张,但要求“何记”必须在半年内,完成一套可复制的“中央厨房支持体系”的初步建设,为未来规模化打下基础。这对何雨柱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的课题。
就在何雨柱为平衡资本意志与自身理念而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更具冲击力的消息传来——让·雷诺通过官方渠道宣布,他将亲自带队,参加下季度在香港举办的“亚太顶级厨师巅峰交流会”。这并非普通的烹饪比赛,而是一个邀请制的高端论坛,与会者皆是亚太地区米其林星级餐厅的主厨或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餐饮界领袖。让·雷诺将在会上做主题演讲,并参与一场备受瞩目的“东西方烹饪哲学对话”圆桌论坛。
消息一出,业内震动。这无疑是让·雷诺巩固其行业地位、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一步。而更让何雨柱感到压力的是,欧阳文山私下透露,论坛组委会经过激烈讨论,已向“何记”发出邀请,希望何雨柱能作为“新派融合中餐的代表”,参与那场“东西方对话”,与让·雷诺同台交流!
机会!巨大的机会!但也是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与让·雷诺这样的国际顶级名厨同台,意味着何雨柱和他所代表的“何记融合理念”,将直接置于全球餐饮界最挑剔的目光之下。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理念阐述的深度……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成为业内的笑柄。
“柱子,去吗?”娄晓娥担忧地问。她深知丈夫的厨艺登峰造极,但在这种国际性学术交流场合,面对让·雷诺那样气场强大、言辞犀利的对手,何雨柱的内向和不善言辞可能成为短板。
何雨柱沉默了整整一个下午。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面前摆着让·雷诺以往演讲的文稿和访谈记录。那些充满哲学思辨和专业术语的论述,像一座高山,横亘在他面前。他只是一个厨子,他的语言是锅铲和味道,如何能与那些抽象的理论抗衡?
夜幕降临,何雨柱没有开灯,独自坐在黑暗中。前世的憋屈,初到香港的艰辛,一步步走来的脚印,在脑海中一一闪过。他想起让·雷诺品鉴他菜品时那句“味道,不会说谎”。是啊,他的根在灶台,他的力量在食材与火候之间。为什么要用别人的规则来框定自己?
他猛地站起身,打开灯,眼中重新燃起火焰。他拨通了欧阳文山的电话:“欧阳主编,请回复组委会,我接受邀请。”
接下来的日子,何雨柱进入了另一种疯狂的“备战”状态。他不再仅仅埋头于后厨,而是开始系统性地梳理自己的烹饪理念。他请欧阳文山帮忙找来大量中西方饮食文化、哲学美学的书籍资料,白天处理酒楼事务,夜晚挑灯苦读。他反复观看让·雷诺的演讲视频,学习其逻辑表达和舞台风范,但更重要的是,他不断追问自己:我的“融合”究竟是什么?它的文化根基在哪里?它与这个时代的关联是什么?
他不再试图背诵华丽的辞藻,而是努力将那些深植于心的、关于味道、火候、食材搭配的直觉和经验,提炼成属于自己的、质朴却有力的语言。他要用厨师的逻辑,去对话美食家的哲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