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何记”旗舰店的开业,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在香港餐饮界的夜空中骤然亮起,光芒四射。媒体的赞誉、业内的关注、食客的追捧,纷至沓来。新店的定位、环境、服务,尤其是何雨柱精心打磨的新菜单,获得了空前成功。预订迅速排满,甚至出现了需要提前数月才能订到位子的盛况。GVF方面对开局十分满意,苏珊娜·陈多次在内部会议上称赞何雨柱的远见和执行力。
然而,盛名之下,何雨柱却保持着异乎寻常的清醒。他深知,开局顺利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维持这种高水准,并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持续发展。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那个位于中环另一端的、如同高山般存在的对手——让·雷诺的“Le Ciel”。
“Le Ciel”香港店自开业以来,便以其无可挑剔的纯正法餐体验、极致优雅的环境和让·雷诺本人的传奇色彩,牢牢占据着香港高端餐饮的制高点,稳获米其林三星,成为名流巨贾宴请的首选。两家餐厅,一个代表法式经典的巅峰,一个展现中西融合的新锐,隔空对峙,吸引了无数关注和比较。
这种竞争,不再是街头巷尾的低层次厮杀,而是体现在更细微、更专业的层面。何雨柱会仔细研究“Le Ciel”每一季更新的菜单,分析其食材搭配、调味逻辑和呈现美学,从中汲取灵感,反思自身。他甚至会匿名前往品尝,亲身感受那种近乎完美的用餐体验,既为学习,也为警醒。
“我们的优势在于‘融合’带来的惊喜和亲和力,”何雨柱在内部品控会上对团队说,“但让·雷诺的餐厅,在基本功的扎实、细节的精确和体验的完整性上,依然是我们需要仰望和追赶的。尤其是服务的无缝衔接和酒水搭配的专业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要求团队,不能有丝毫松懈。新店的每一道出品,必须经过主厨团队的盲品打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必须录像复盘;客人的每一条意见,无论褒贬,都必须记录在案,深入分析。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完美,让“何记”旗舰店在开业热度过后,依然保持了极高的口碑和稳定性。
就在何雨柱全力应对让·雷诺带来的正面压力时,那个来自北方的、如同跗骨之蛆的阴影,再次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
这一次,秦淮茹的手段更加阴险和隐蔽。她没有再派贾张氏那样的人来香港闹事,而是利用了九十年代初,内地与香港之间信息仍存在壁垒的时机,在内地,尤其是在四九城及周边地区的某些小报和内部流传的刊物上,开始散播针对何雨柱和“何记”的谣言。
谣言的内容经过精心编织,极具蛊惑性。有的说何雨柱在香港是靠投机倒把、勾结黑社会起家;有的说他忘恩负义,发达后对内地贫困的老街坊不闻不问;更恶毒的是,有谣言暗示“何记”所用的高档食材,是通过非法渠道从内地走私所得,甚至与一些“有背景”的人物有关联。
这些谣言在内地特定的圈层中悄然传播,虽然暂时还未对香港的“何记”产生直接冲击,但其潜在危害极大。一旦形成某种“共识”,不仅可能影响未来“何记”品牌在内地的声誉和拓展,更可能通过某些渠道,对何雨柱和娄晓娥尚在内地的亲属或旧关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成为某些人用来攻击、勒索的借口。
欧阳文山通过一些文化圈的朋友得知这些风声后,立刻警觉地告知了何雨柱。
“柱子,这次的手段很毒辣。”欧阳文山面色凝重,“她不再直接攻击香港的生意,而是迂回地破坏你们的根基和名誉。内地的情况复杂,这种谣言一旦坐实,后患无穷。”
何雨柱听完,沉默了很久。怒火在他胸中翻涌,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疲惫和厌恶。他以为空间的阻隔和自身的强大,足以让那些过往的恩怨尘埃落定,却没想到,人心的阴暗和偏执,竟能如此顽固,如此没有底线。
“她这是想断我们的根,毁我们的名。”娄晓娥气得声音发抖,“我们到底哪里对不起她?要被她这样死死纠缠!”
何雨柱握住妻子冰凉的手,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她躲在暗处,我们在明处,硬碰硬只会被她牵着鼻子走。这次,我们得换个打法。”
他意识到,面对这种跨越地域的、针对个人声誉的软性攻击,传统的商业竞争或法律手段效果有限。必须采取一种更巧妙、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来从根本上瓦解这些谣言。
何雨柱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主动“亮剑”,但不是针对秦淮茹个人,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姿态,面向内地。
他首先与GVF和苏珊娜·陈进行了深入沟通,说明了情况和他的想法。出乎意料,苏珊娜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她认为维护品牌创始人的良好声誉,对于“何记”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在GVF的协助下,何雨柱策划了一系列行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