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GVF的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如同一道强光,将“何记”彻底推向了香港餐饮界的风口浪尖。媒体争相报道,将这次合作描绘为“传统手艺与现代资本的完美联姻”、“本地品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赞誉与质疑并存,羡慕与嫉妒交织,何雨柱和娄晓娥的名字,一时间家喻户晓。
压力,也随之而来,且是前所未有的巨大。
GVF的资金和专业团队迅速到位。合作后的第一项重大举措,便是在中环核心地段,租下了一处面积远超铜锣湾老店、视野极佳的临街铺位,筹备开设全新的“何记”旗舰店。这家旗舰店,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酒楼,而是定位为“高端中式融合料理体验空间”,旨在成为展示“何记”品牌精髓和未来方向的标杆。
何雨柱的生活节奏,瞬间被拉满到了极限。他不仅要继续确保铜锣湾老店的稳定运营(那是“何记”的根基和现金流来源),更要全身心投入到新店的筹备中。从店面设计、厨房规划、设备采购,到新菜单的研发、人员招聘与培训,千头万绪,都需要他参与决策。
苏珊娜·陈代表的GVF团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效率,但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他们引入了国际顶尖的餐厅设计事务所,方案现代、前卫,充满了艺术感,但与何雨柱心目中那种带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何记”风格,存在不小的差异。双方在装修风格、灯光效果、甚至餐具选择上,都经历了反复的讨论和磨合。
“何先生,我们需要打造一种‘高级感’,一种能让国际客人瞬间进入状态的用餐氛围。”苏珊娜指着效果图上冷色调的灯光和极简的线条,语气不容置疑。
“苏珊娜女士,我理解您的要求。”何雨柱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但‘何记’的灵魂是‘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是精致与温暖的结合。我希望客人进来,不仅能感受到高级,更能感受到一种……属于东方的、有温度的美。”
类似的争论,在筹备过程中层出不穷。GVF团队追求的是标准化、可复制、符合国际高端餐饮审美的模式;而何雨柱则固执地坚守着“何记”独特的个性与温度。这不仅仅是审美之争,更是品牌灵魂与控制权的博弈。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新菜单的制定。GVF方面希望新店能推出更多“国际化”、“易于被西方客人接受”的菜品,甚至建议引入一些分子料理的元素作为噱头。而何雨柱则坚持,新菜单必须在原有“何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核心依然是中式烹饪的底蕴和技法,创新不能脱离根本。
那段时间,何雨柱几乎住在了试验厨房。他带着精心挑选的几位骨干厨师,没日没夜地研发新菜品。他尝试将更顶级的食材(如日本和牛、法国蓝龙虾)与更精妙的传统技法(如古法吊汤、精细刀工)相结合,追求味道层次和口感对比的极致平衡。一道菜,往往要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调整。
压力巨大时,他也会感到迷茫和疲惫。一次,一道精心构思的“陈年花雕蒸红斑”反复试验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鱼肉的火候总是差之毫厘。何雨柱烦躁地摔了勺子,对着灶台发呆。
娄晓娥默默走进来,递上一杯温水:“柱子,别急。还记得我们刚开小店时,连个像样的灶台都没有吗?现在我们有最好的条件,最专业的团队,还有什么难关闯不过去?”
妻子的话,像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焦躁。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工具。是啊,从桥洞到如今能与国际资本共舞,什么苦没吃过,什么难没闯过?眼前的挑战,不过是攀登路上又一块需要翻越的岩石。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新菜单终于初具雏形。既有如“五年陈酿火腿蜜汁叉烧”这般将传统粤菜做到极致的功夫菜,也有如“黑松露蟹粉脆皮豆腐”这样大胆创新的融合之作,更有几道完全为何雨柱量身定制的、展现其个人烹饪哲学的“主厨品鉴菜单”菜品。每一道菜,都凝聚着他对食材的理解、对火候的掌控和对味道融合的深思熟虑。
与此同时,人员招聘和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店的规模和服务标准远非老店可比,需要招聘大量新员工。何雨柱亲自面试每一位后厨候选人,不仅考察技艺,更看重品性和对“融合”理念的理解。娄晓娥则主导前厅团队的组建,她引入了更系统的培训体系,甚至请来专业讲师教授葡萄酒知识、西方用餐礼仪,要求服务员不仅能介绍菜品,更要能讲述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何雨柱也开始有意识地将老店的骨干提拔到新店的关键岗位,并大胆启用了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人。他深知,要想让“何记”走得更远,必须建立起一支能够独当一面的核心团队。他开始学着放权,将一些具体事务交给值得信赖的助手,自己则更多地专注于战略规划和菜品研发的顶层设计。这种角色的转变,对他而言,是另一种艰难的修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