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厂长那通意有所指的电话,如同一声闷雷,在何雨柱心头炸响,驱散了胜利后最后一丝虚幻的暖意。他清晰地意识到,与维克多·陈、许大茂的较量,不过是冰山一角,是前台代理人的厮杀。真正的巨兽,始终潜伏在北方的深水之下,冷眼旁观,伺机而动。何鸿生信中的“北望神州”,杨厂长电话里的“好自为之”,都指向同一个令人心悸的事实——下一场的风浪,将源于那片广袤而规则难测的土地。
“何记”总部恢复了表面的平静,股价稳中有升,业务有序开展。但核心层的气氛,却比应对危机时更加凝重。何雨柱召集了最核心的几人——娄晓娥、何晓、欧阳文山、张律师,举行了一次高度机密的战略闭门会议。会议室窗帘紧闭,灯光调暗,只有投影仪在幕布上投出中国地图的轮廓。
“杨厂长的电话,大家都知道了。”何雨柱开门见山,声音低沉,“这不是警告,是最后通牒。北边那些人,不会再派许大茂这样的卒子来送死了。下一次,他们会用我们更难以抗拒的方式。”
他拿起激光笔,红色的光点落在京津唐地区:“这里,是政策的源头,也是某些力量的根基。”光点移向长三角和珠三角:“这里,是我们未来最重要的市场,但也是规则最复杂、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光点最后扫过整个版图:“在这里做生意,光有钱、有手艺不够,还要懂规矩,看风向,甚至……要站对位置。”
“爸,您的意思是……他们会用行政手段?”何晓眉头紧锁。
“不一定直接行政干预,那太落人口实。”欧阳文山分析道,“更可能是利用行业标准、地方保护、舆论引导,或者扶植我们的竞争对手。比如,出台一个更严格的‘中华老字号’认定标准,把我们这种港资背景的排除在外;或者在某些项目的审批上,给我们设置隐形门槛。”
张律师补充:“还有税收、环保、消防、劳动法……任何一个环节,如果被‘特别关照’,都会让我们寸步难行。他们的目的不是一下子打死我们,而是慢慢消耗,逼我们让步,或者最好能‘合作’。”
娄晓娥忧心忡忡:“那我们怎么办?总不能坐以待毙。”
“当然不能。”何雨柱目光锐利,“但要改变策略。以前我们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现在,我们要主动融入,化敌为友,至少……要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核心:“深度植根,价值绑定”。
“第一,淡化‘港资’标签,强化‘中式餐饮传承者’身份。”何雨柱指示欧阳文山,“以后的宣传,少提香港上市,多讲我们传承粤菜技艺、融合南北风味的初心。积极参与内地的饮食文化交流活动,赞助非遗保护,树立民族品牌形象。”
“第二,将投资重心实质性向内地倾斜。”他看向何晓和娄晓娥,“晓儿,大湾区计划不仅要继续,还要加速,但要更注重与本地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可以考虑合资形式,利益共享。晓娥,财务上要规划加大对内地市场,尤其是上游食材基地和人才培训的投入,我们要在内地扎下更深的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何雨柱加重语气,“我们要找到一把‘保护伞’,或者说,建立一道‘防火墙’。”
他让张律师研究,与内地某些信誉良好、背景深厚的国有资本或产业基金进行战略合作的可行性。不是出让控股权,而是通过引入有分量的战略投资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借助其资源网络化解潜在的政策风险。
“同时,”何雨柱目光深邃,“我们要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不是简单的开店赚钱,而是要在食品安全标准、供应链管理、餐饮人才培养、甚至中餐标准化出海方面,成为标杆,成为地方政府需要的‘名片企业’。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谈判的筹码。”
这是一条远比对抗资本更复杂、更需智慧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风险。但也是“何记”要想在北方的天空下生存壮大,必须面对的课题。
会议结束后,何雨柱独自留在会议室,再次打开何鸿生那封信。“北望神州,好自为之”。这八个字,此刻重若千钧。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这不仅是一场商业博弈,更是一场关于生存哲学和发展智慧的终极考验。
几天后,一个机会悄然出现。国家商务部下属的一个饮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发出邀请函,邀请“何记”参加一个名为“中华餐饮品牌国际化路径探索”的高级别研讨会,与会者包括部委官员、专家学者和少数几家头部餐饮企业代表。这是一个难得的,能够近距离接触政策制定者、展示自身价值、并窥探风向的机会。
“柱子,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必须去!”欧阳文山很兴奋。
“去,当然要去。”何雨柱沉吟道,“但怎么去,带什么去,很有讲究。不能空手去,也不能露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