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的青衣江湾,褪去了盛夏的浓烈绿意,换上了一层温暖的金黄。生态湖的荷叶虽已枯萎,却仍挺着残茎倒映在澄澈的水中,岸边的银杏树叶随风飘落,铺成一条金色的小径,偶尔有候鸟成群掠过,朝着南方温暖的湿地迁徙;园子里的菊花竞相绽放,黄的、白的、紫的,为深秋增添了几分生机。陈守义站在攻坚期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6 全球生态治理攻坚期突破方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澳洲大自流盆地修复、安第斯山脉冰川保护的标记已用深绿色标注 “攻坚见效”,而欧洲北部板块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冻土生态” 一栏却被醒目的冰蓝色警报覆盖,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冻土消融加剧,挪威、瑞典、芬兰边境区域永久冻土消失面积达 5300 平方公里,800 万亩泰加林枯萎,萨米人部落传统驯鹿牧场缩减 92%”。
“陈叔!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冻土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深蓝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银杏叶的碎屑,他急促地调出屏幕画面 —— 挪威北部的冻土区域,原本坚硬的冻土层出现大面积塌陷,形成深达数米的 “冻土坑”,坑内积水结冰,周边的泰加林树木倾斜倒塌,树根裸露在空气中;瑞典境内的拉普兰地区,驯鹿牧场的草地因冻土消融变得泥泞不堪,几十头瘦骨嶙峋的驯鹿在牧场边缘徘徊,找不到可食用的地衣;芬兰北部的萨米人部落聚居地,传统的 “驯鹿皮帐篷” 旁堆放着打包好的行李,部落族人正牵着驯鹿,准备迁往更北的冻土地带,脸上满是无奈与不舍。
陈守义接过平板,手指快速滑动查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来的实时数据:过去一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平均气温较往年升高 3.8℃,永久冻土消融速度达每年 18 厘米,创历史新高;挪威北部的冻土塌陷区达 2100 处,瑞典的泰加林枯萎率达 75%,芬兰的地下冰储量减少 40%;依赖冻土生态的驯鹿数量减少 85%,萨米人部落的驯鹿养殖业收入下降 98%,已有 800 名萨米人因牧场消失被迫放弃传统生计;泰加林生态系统中的棕熊、北极狐等物种数量减少 65%,部分珍稀地衣植物如驯鹿地衣已濒临灭绝。“当地的冻土保护措施效果怎么样?”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秋景,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苍凉景象。
“挪威、瑞典、芬兰三国已组织人员开展冻土加固和泰加林补种,但挪威的冻土加固采用人工填充砂石的方式,成本极高且效果短暂,每平方公里加固成本达 1200 万美元,而冻土消融速度远超加固速度;瑞典尝试搭建泰加林保护棚,但棚体在强风雪天气中频繁损坏,补种的树苗成活率不足 15%;芬兰则修建驯鹿临时牧场,但牧场面积仅能容纳原有驯鹿数量的 10%;三国还因冻土保护责任划分存在分歧,挪威认为瑞典的森林砍伐加剧了冻土消融,瑞典则指责芬兰的矿产开采破坏了冻土结构,治理工作陷入僵局,” 小满调出三国环境部门的联合报告,“三国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智能冻土保护技术和跨区域协同方案,特别提到想借鉴澳洲大自流盆地治理中‘传统智慧 现代技术’的模式,因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萨米人有独特的冻土 - 驯鹿共生管理经验。”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寒区设备测试的低温运行声:“赵叔,立刻组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冻土生态保护团队,把中国东北的智能冻土加固技术和俄罗斯的寒区泰加林培育系统改造后调运过去,重点加装‘极寒风雪适配模块’和‘北欧萨米族传统管理适配单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冬季气温低至 - 40℃,且多强风雪天气,设备必须能抵御低温冻害和风雪侵蚀。用‘北欧应急绿色通道’转运,协调中国极地科考队的破冰运输船,务必在 216 小时内抵达挪威特罗姆瑟港。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澳洲大自流盆地治理的核心学员加入,同时补充熟悉寒区冻土生态的冻土学、寒区林学专业学员,这既是攻坚期的突破任务,也是‘寒区冻土治理’项目技术标准化适配的重要检验。”
“可是陈叔,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生态系统比澳洲大自流盆地更复杂,比如冻土消融与温室气体释放的连锁反应、三国的资源开发利益差异、萨米人的‘驯鹿牧场主权’认知与现代治理的协调,这些都是之前没遇到过的问题,” 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而且挪威侧重冻土塌陷治理,瑞典关注泰加林恢复,芬兰则优先保障萨米人驯鹿养殖,三国的治理重点不统一,协调难度会更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