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的青衣江湾,被一场鹅毛大雪彻底覆盖。生态湖的冰面厚达半米,岸边的松柏裹着银装,寒风呼啸着掠过湖面,卷起细碎的雪沫,偶尔有耐寒的麻雀落在枝头,发出短促的啾鸣,为寂静的寒冬添了几分生机。陈守义站在新周期深化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7 全球生态治理新周期深化方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冻土保护、澳洲大自流盆地修复的标记已用深蓝色标注 “深化见效”,而南极板块周边海域,“南极周边海域极地生态” 一栏却被醒目的冰白色警报覆盖,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南极周边海域冰川消融加剧,南极半岛、罗斯海、威德尔海区域冰川消失面积达 9600 平方公里,南极磷虾数量减少 78%,因纽特人部落传统渔业捕捞量下降 95%”。
“陈叔!南极周边海域极地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灰色的工装外套上沾满雪花,进门时带起一阵寒风,他急促地调出屏幕画面 —— 南极半岛边缘的冰川区域,巨大的冰架从冰川主体断裂,坠入海中形成冰山,冰山在海水中缓慢漂移,撞击着周边的冰层,导致更多冰体崩塌;罗斯海的海域里,原本密集的南极磷虾群变得稀疏,几只阿德利企鹅在海面上焦急地盘旋,找不到足够的食物,只能潜入更深的海域;威德尔海周边的因纽特人部落聚居地,传统的冰屋旁堆放着破损的渔网,部落族人正望着结冰的海面,脸上满是焦虑与无助,他们依赖的海豹、海狮等海洋生物数量大幅减少,无法维持生计。
陈守义接过平板,手指快速滑动查看联合国南极事务管理委员会发来的实时数据:过去一年,南极周边海域平均气温较往年升高 5.2℃,南极半岛冰川消融速度达每年 23 米,创历史新高;罗斯海的南极磷虾储量减少 78%,威德尔海的海冰覆盖率下降 45%,南极半岛周边海域的海水酸化指数超出安全标准 8 倍;依赖极地生态的阿德利企鹅、帝企鹅数量减少 82%,因纽特人部落的传统渔业收入下降 98%,已有 1200 名因纽特人因失去食物来源被迫迁往温带地区;南极周边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崩溃,部分珍稀海洋生物如南极冰鱼、大王乌贼已濒临灭绝。“当地的极地生态保护措施效果怎么样?”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雪景,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南极周边海域的苍凉景象。
“南极条约协商国已组织科考队开展冰川监测和极地生物保护,但冰川监测采用人工观测方式,覆盖范围有限,无法实时掌握冰川消融动态;极地生物保护尝试建立人工繁育基地,但南极冰鱼等生物对水温、盐度要求极高,繁育成活率不足 5%;部分国家因南极资源开发利益存在分歧,有的国家希望优先开展极地旅游开发,有的国家则主张进行矿产勘探,保护工作陷入僵局,” 小满调出南极条约协商国的联合报告,“多国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智能极地生态保护技术和跨区域协同方案,特别提到想借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冻土保护中‘传统智慧 现代技术’的模式,因为南极周边的因纽特人有独特的极地海洋管理经验。”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极地设备测试的低温运行声:“赵叔,立刻组建南极周边海域极地生态保护团队,把中国南极科考站的智能冰川监测技术和挪威的极地生物保护系统改造后调运过去,重点加装‘极地极端环境适配模块’和‘因纽特人传统管理适配单元’,南极周边海域冬季气温低至 - 60℃,且多暴风雪、海冰撞击等极端情况,设备必须能抵御极地严寒和海洋腐蚀。用‘极地应急绿色通道’转运,协调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 2 号’,务必在 288 小时内抵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冻土保护的核心学员加入,同时补充熟悉极地生态的极地海洋学、极地生物学专业学员,这既是新周期深化的关键任务,也是‘极地海洋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标准化适配的重要检验。”
“可是陈叔,南极周边海域的生态系统比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更复杂,比如冰川消融与海平面上升的连锁反应、多国的极地资源利益争夺、因纽特人的‘极地神圣性’认知与现代治理的协调,这些都是之前没遇到过的问题,” 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而且有的国家侧重冰川监测,有的国家关注生物保护,有的国家则优先考虑资源开发,治理重点极不统一,协调难度会更大。”
“南极周边海域是‘地球极地生态屏障’,储存着全球 70% 的淡水,调节着全球气候平衡,一旦生态崩溃,不仅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引发沿海城市淹没,还会破坏全球海洋食物链,影响人类粮食安全,” 陈守义的语气坚定,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让技术团队在转运途中对智能极地设备进行‘南极专属改造’,比如优化设备的抗海冰撞击结构,确保在海冰挤压环境下仍能稳定运行;迭戈团队带上多语言智能翻译设备,邀请因纽特人部落首领伊格纳西奥、长老卡瓦略担任生态顾问,他们世代生活在南极周边海域,掌握着‘极地气候变化监测’‘海洋生物迁徙规律’等传统智慧,能帮我们化解文化冲突,制定符合极地需求的治理方案。另外,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南极事务管理委员会,推动南极条约协商国建立‘南极周边海域极地生态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我们需要形成‘智能监测 传统管理 极地统筹’的立体保护网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