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夜晚,城市华灯初上。一家隐于老巷深处的私房菜馆里,昏黄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投下温暖的光晕。推开一扇雕花木门,包厢内茶香袅袅,与桌上几道精致菜肴的热气交织在一起,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氛围。陆时砚的几位大学同窗围坐在红木圆桌旁,皆是历史学界小有名气的学者。他们从古籍校勘的疑难字句,聊到近期考古新发现对现有理论的冲击,再谈到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满室皆是严谨而深奥的专业术语,仿佛一场小型的学术沙龙。
苏念安静地坐在陆时砚身侧,身上穿着一条款式素雅、质地柔软的浅杏色连衣裙,脸上化了精心修饰却不着痕迹的淡妆。出门前,她还在镜子前反复练习过从容得体的微笑,希望自己能在他的朋友面前表现得大方自然。然而,真到了现场,亲耳聆听这些早已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那些陌生而艰深的学术名词如同无形的壁垒,让她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局促。她双手捧着微烫的白瓷茶杯,努力集中精神,试图跟上他们跳跃的思维和深邃的讨论,偶尔在话题间歇时点头报以微笑,却始终难以找到合适的契机插入谈话。隔行如隔山,此刻她深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时砚,”坐在对面的张教授放下手中的青瓷茶杯,目光转向陆时砚,语气带着学者间特有的探讨意味,“听说你近期的研究方向转向了明清民俗这一块?我仔细拜读了你上个月发表的那篇关于江南岁时节令的论文,观点确实新颖,很有启发性。不过……”他略作沉吟,指尖轻轻点着桌面,“你文中重点提出的‘民俗文化的当代转化与活化’这一路径,立意固然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是否会因为过于追求‘年轻化’、‘时尚化’,反而丢失了民俗本身那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最本真的韵味和精神内核呢?”
陆时砚神色平静,刚要开口阐述自己的观点,坐在张教授身旁、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李教授,却忽然将目光转向了安静坐在一旁的苏念,脸上带着和蔼却又略带探究的笑容,打趣道:“时砚,我记得你这位小女朋友,是在一家很不错的公司做策划工作的吧?年轻人嘛,脑子活络,接触的新鲜事物多,说不定对我们这些老古董争论的‘当代转化’,能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想法呢?小苏啊,要不你也来说说看?”
这话一出,原本集中在学术讨论上的目光,瞬间齐刷刷地聚焦到了苏念身上。她心里猛地“咯噔”一下,像是被推到了聚光灯下,指尖无意识地收紧,捧着茶杯的指节微微泛白,脸上努力维持的笑容也难免显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她确实听陆时砚在家中书房,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和她聊起过这个研究方向的大致构想,但那些终究是碎片化的倾听,若要她在这样一群学养深厚的专家面前,就一个具体的学术问题发表看法,实在是有些底气不足,生怕说错了什么,显得浅薄,反而让陆时砚难堪。
就在她心绪微乱,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点名”时,一只温暖干燥的大手在桌下悄然覆上了她微微蜷起的手,轻轻握住。陆时砚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稳稳传来,像一股镇定人心的暖流,瞬间抚平了她心底的波澜。他抬眼看向众人,神色自若,语气平和而自然地接过了话头:“念念确实在我的研究过程中,给过我不少跳出框架的灵感。”他先是肯定了一句,随即巧妙地将话题引向更广阔的层面,“比如之前我们闲聊时,谈到现在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的古风文创现象,她就曾提到过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见地——她说,关键在于‘用现代人熟悉和喜爱的审美语言与形式,去巧妙地包裹和呈现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这其实点明了一个问题,民俗文化的传承,其生命力或许并不在于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机械复刻,而恰恰在于能否找到那个能让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从心底里愿意接受、认同并主动传播的‘接口’和方式。”
他说到这里,微微侧过头,目光落在苏念脸上,那眼神里充满了全然的信任与温柔的鼓励,仿佛在告诉她“别怕,说你想说的”。“念念,”他声音放缓,带着引导的意味,“你上次和我提到的那个故宫文创的成功案例,我觉得就很能说明问题,不如和大家分享一下?”
苏念先是怔了一下,随即立刻明白了陆时砚的用意。他并非真的要她参与深奥的学术辩论,而是在体贴地为她搭建一个台阶,将话题巧妙地牵引到她所熟悉和擅长的、与文化策划和市场传播相关的领域。她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被注入了勇气,原本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她抬起眼,迎上几位教授的目光,脸上重新绽开从容的微笑,接口道:“李教授,张教授,您二位太抬举我了,学术上的问题我确实懂得不多。不过从我工作的角度,也就是策划和市场的角度来看,确实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比如前几年故宫推出的一系列彩妆产品,特别是那几款爆火的口红,它们的设计就很巧妙——把故宫馆藏的经典传统纹样,比如缠枝莲、海水江崖这些,通过现代技术精准地印制在口红膏体上,或者将纹样转化到包装设计上。这样一来,产品既保留了非常纯粹和精美的传统文化元素,视觉上又完全符合当下年轻消费者对‘国潮’、‘高颜值’的审美追求,所以一经推出就销量惊人,甚至引发了社交平台上的热议和自发传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