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之畔的钢铁洪流尚未完全平息,帝国庞大身躯内的又一场血脉与神经的再造工程,已伴随着勘测队的脚步与电报线的延伸,轰轰烈烈地展开。
柏凌云俯瞰着他的版图,深知广袤的疆域既是帝国的财富,也是治理的难题。若不能缩短空间的距离,加速人员、物资与信息的流动,中央的政令将难以迅速贯彻,边疆的危机将无法及时应对,整个帝国仍将是一盘散沙。铁路与电报,这两样工业时代的伟大造物,成为了他凝聚帝国、迈向强盛的下一个关键抓手。
议题再次摆上启元殿的案头。这一次,工部尚书鲁秉忠的奏报显得更具象,也更具挑战性。他展开数幅巨大的工程示意图,上面用朱笔勾勒出纵横交错的线路。
陛下,依照您的旨意,工部经数月勘测论证,已初步拟定帝国铁路建设五年规划。优先建设三大干线:其一,南北大动脉,自新京经中京、过徐州、跨黄河,直抵北京,此线贯通帝国中枢,政治、经济、军事意义最为重大;其二,东南沿海线,自新京经厦门、福州至杭州、松江,串联帝国最富庶之区域与最重要之港口;其三,长江干线,自成都、重庆经武汉至中京,深入帝国腹地,沟通巴蜀、两湖与江南。
他顿了顿,面露难色:然,工程浩大,前所未有。遇山需开隧,遇水需架桥,尤其是跨越长江、黄河之桥,以我国目前之技术力,几乎难以独自完成。所需钢铁、枕木、资金,更是天文数字。且线路所经之地,迁坟移屋,破坏风水,恐民间阻力不小。
几乎同时,新成立的帝国电报总局总办也奏报了电报网建设计划:计划以新京为中心,先行铺设至北京、中京、福州、武汉、成都等要邑之电报线。技术相对铁路简单,然亦需大量铜线、瓷瓶、电报机,且需培训大量报务员。沿线维护,防匪防盗,亦是难题。
殿内众臣听着这一个个惊人的数字和困难,不禁暗自咂舌。柏凌岳听闻需要跨越长江黄河天堑,更是眉头紧锁,深知其难。柏凌川则对电报瞬息传讯之能表现出浓厚兴趣,仔细聆听着技术细节。
柏凌云的目光扫过地图上那些规划中的线路,仿佛已经看到了钢铁巨龙呼啸而过,电波穿梭不息的景象。
困难,从来都有。但事在人为!他的声音充满不容置疑的决心,铁路,乃帝国之血脉,血脉不通,肢体何以强健?电报,乃帝国之神经,神经不敏,身躯何以协调?此二事,关乎国运,再难也要办!
他再次展现出惊人的决断力和资源调动能力:
资金!与兴办铁厂一样,发行交通建设债券,吸引民资!告谕天下,铁路沿线之土地升值、商贸繁荣,其利无穷!沈富安!
臣在!沈富安立刻应声。
皇家兴业总局,可牵头组建帝国铁路建设总公司帝国电报总公司,朕许其部分线路之特许经营权,谁投资,谁受益!同时,继续与洋行洽谈贷款,可以铁路建成后的部分运营收益为担保,吸引外资投入。务必将各国商业资本也拉入此局,使其利益与我捆绑!但需谨记,路权与矿权为我帝国之根本,绝不容有失!
技术!他看向鲁秉忠和一旁专注的柏凌川,铁路桥梁之关键技术,可高薪聘请德国、比利时之工程师团队负责设计施工。但同样,合约必须规定培训我方工匠学徒!凌川,着你协调格致学院及新京大学堂,加紧培养测绘、土木、机电之才,并务必遴选聪颖学子,派人跟随洋工程师学习,所有图纸资料,必须抄录存档,潜心研究!电报设备,先向美国、英国采购,同时设法学习仿制!
民扰!他的目光变得锐利,地方官员需妥善做好补偿安置,宣传铁路电报之大利于民。若有刁民或别有用心者借机煽动阻挠,以致延误工程...柏凌峰!
臣在!柏凌峰出列。
着你部抽调得力干员为骨干,组建常设的护路警备部队,分段负责工程安保,弹压骚乱,清剿沿线匪患,确保施工畅通!此部队暂由大都督府直辖,受沿线地方驻军协防。何卿之锦衣卫,亦需监控地方官民动向,防患于未然!朕要的,是结果!
皇帝的意志再次成为最高推动力。帝国的版图上,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在南岭的崇山峻岭间,帝国的勘测队员(其中已有部分新式学堂学生)冒着酷暑瘴气,挥舞着砍刀,艰难地开辟着小径,竖立着标桩。他们的身后,跟着来自德国、留着大胡子的工程师,拿着经纬仪,反复测量,争论着隧道的走向和桥梁的桩基。
在华北平原,无数的农夫被招募,他们用最原始的锄头、扁担和箩筐,开始挖掘路基,铺设碎石。号子声、铁轨的撞击声、蒸汽打桩机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工业时代的交响乐。偶尔,也会有乡民围聚起来,哭诉祖坟被毁,但在地方官的和补偿下,以及看到那确实一日日延伸的带来的零星工作机会,大多数的阻力渐渐消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