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皇城内的改革风暴,在官制与议政的层面激荡之后,其最深沉、最广泛的力量,终于要落向帝国最广阔的田野,落向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构成了帝国真正基石的亿万农民。
柏凌云深知,任何宏伟的蓝图,若不能惠及黎庶,不能夯实农业根基,都将是空中楼阁。在挥动利剑斩向旧制度的同时,他必须播撒雨露,滋养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这一日的朝会,议题不再充斥着激烈的辩论,反而显得格外务实与沉稳。新任户部尚书钱进手持厚厚的账册与图册,正在详细奏报帝国当前的农业状况。钱进是在北伐期间因统筹粮饷有功而得到擢升的能吏,面对庞大帝国的钱粮统筹,他显得谨慎而专注。
……陛下,北伐战事虽已平息,然中原、江北多地,因战乱及清廷末年之盘剥,田地荒芜甚众,水利年久失修,灾荒频仍。小农破产,佃户困苦,各地仓廪空虚,若遇灾年,恐生饥馑,动摇国本。且前清赋税制度混乱,正税之外,火耗、摊派、浮收层出不穷,胥吏中饱私囊,民不堪负……
听着汇报,柏凌云的神色凝重。这些情况,他早已通过锦衣卫的密报了然于胸,但经由户部正式提出,更显问题之严峻。殿内群臣,无论文武,也都面色肃然。粮食,是帝国的命脉,无人敢在此事上怠慢。站在武官队列中的柏凌岳虽然对数字账目不甚了了,但也明白粮草于军的重要性,不由竖起了耳朵。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柏凌云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前明覆灭,前清倾颓,皆因失却民心,而民心之失,首在饥寒交迫,赋税沉重!朕起于微末,深知民间疾苦。今日之帝国,非为效仿历代王朝,循环往复,而是要开创万世太平!而这太平之基,首在农桑,首在轻徭薄赋!
他站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大帝国地图前,目光扫过那些标注着主要产粮区的平原与盆地。
故,朕决意,推行《兴农安民诏》,核心有三:减赋税、分官田、修水利!
他逐条宣布,字句清晰,不容置疑:
一、赋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废除前清一切苛捐杂税、火耗加派!正税依摊丁入亩之策,按田亩多寡征收银钱或实物,税率统一定为三十税一,并昭告天下,此率为祖制,永不加赋!朕要让天下农夫,知道自己每年只需缴纳多少赋税,再无胥吏上下其手之余地!
二、分配官田。将北伐期间抄没之满清官田、旗田、皇庄,以及各地无主荒地,全部收归国有,建立官田册。优先分发给无地、少地之贫农、佃户及退伍之有功将士!分得田亩者,登基造册,颁发地契,承认其永佃权,三年内免征一切赋税!
三、大兴水利。由户部、工部联合,拨出专款,招募民工,以工代赈,大规模整修全国尤其是黄淮、长江流域之水利设施。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开挖灌渠,抵御水旱灾害,确保丰收。
此诏一出,殿内响起一片由衷的附和之声。即便是最保守的官员,也深知此举利于稳定,无人会在此等收买民心、稳固国本的大事上提出反对。减少盘剥、分配土地、兴修水利,这是历朝历代明君贤相都想做而难做彻底的事情,如今新朝鼎立,皇帝以绝对权威推行,阻力反而最小。
陛下圣明!此乃仁政,天下黎民必感念陛下天恩!文履谦率先躬身,众臣纷纷附和。柏凌川也在文官队列中微微点头,在他看来,此举不仅能安民心,更能促进人口滋生与钱粮丰足,为将来各项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光有仁政不够,需有能吏执行。柏凌云目光锐利地看向户部、工部官员以及新任命的各省巡抚,政策颁布后,朕要看到实效!户部需立即制定详细税则,工部需派出精干人员勘测水利。各地方官员,需将新政张榜公布,深入乡里宣讲,确保妇孺皆知!分田之事,务必公平公开,若有官员胥胆敢在此事上贪墨克扣、优亲厚友,或阳奉阴违、拖延推诿------
他的声音陡然转冷:何卿!
臣在!何三应声出列。
锦衣卫及各路巡查御史,给朕盯紧地方!凡有借新政肥私、欺压百姓、执行不力者,无论官职大小,查实一个,严办一个!朕要用几颗人头,确保朕的恩泽,能一滴不漏地浇灌到田间地头!
臣领旨!何三的声音带着一丝寒意。监督新政落实,这把尚方宝剑再次被赋予极大的权力。他下意识地瞥了一眼队列中的柏凌峰,这位堂兄如今负责部分京畿防务与治安,或许在地方维稳上也能有所协助。
诏令以最快的速度通传天下。当写着永不加赋分田免税字样的皇榜贴遍各县各乡的城墙、村口时,在整个帝国的底层,引发的震动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废科举、立新律。
中原某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听着村里识字的人磕磕巴巴地念着皇榜内容,浑浊的老眼里满是难以置信的光芒
……以后……以后就交这些谷子?再也没有别的了?那……那官老爷家的牲口从俺地里过,也不能随便要钱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