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肌体在经历废除旧制、整合军权的剧烈震荡后,亟需一套全新的、高效运转的中枢神经系统来协调四肢,贯彻意志。柏凌云深知,仅凭皇帝个人权威与战时临时架构,无法长久治理一个庞大的现代帝国。在武英殿敲定了军事整合方略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文官体系的深层重构。
启元殿内,气氛不同于讨论废科举时的激烈争辩,也不同于决定削藩旗时的肃杀决断,今日更多了几分深思熟虑与精密筹划的意味。御案之上,摆放着数份由文履谦主持起草、经柏凌云多次修改的奏议草案,其核心便是革新中央官制。
殿内群臣肃立,除了原有的文武心腹,如武王柏凌岳、骁骑将军柏凌锐、内阁首辅文履谦、学部尚书张謇、商部尚书沈富安、锦衣卫指挥使何三等,一些在前期改革和北伐中表现优异、获得擢升的新面孔也开始位列朝班,预示着帝国权力结构正在悄然新陈代谢。
众卿,柏凌云开宗明义,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北伐期间,诸事草创,权责多有重叠交叉,遇事或相互推诿,或争相插手,效率低下,此非长治久安之道。今四海初定,当立规矩,明权责,使帝国政务如臂使指,畅通无阻。
他示意文履谦先行阐述方案。
文履谦出列,历经数月首辅生涯的磨砺,他显得更加沉稳干练,手持笏板,声音清晰而沉稳:启奏陛下。臣等奉旨议定,当于皇帝之下,设立帝国内阁,为最高行政中枢,总揽全国政务。内阁设首辅一人,次辅若干,均由陛下钦点。其下,分设各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法部、工部、商部、外交部、学部、交通部......各设尚书一人,侍郎两人,专司其职。
他详细说明了各部的具体职权划分:吏部掌官员铨选考核;户部掌天下钱粮税赋;新设立的商部掌管工商业政策;交通部专司铁路、电报、邮政;外交部负责对外交涉等等。职责清晰,界限分明,旨在消除前清六部职权模糊、互相掣肘的弊病。值得注意的是,兵部虽存,但其职权已主要转为军事行政与后勤。战时统兵之权由皇帝钦定,平日常备军之管理、训练则归于大都督府。
内阁负责审议重大政令,协调各部事务,提出施政方案,但最终决策之权,仍在陛下。文履谦最后强调,确保了皇权的绝对权威。
这番设计,逻辑清晰,结构合理,众臣大多点头称是。设立内阁和细化部门,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要求,并无太多争议。柏凌川作为新晋官员,也在朝列中认真聆听,默默学习着这帝国最高层的运作方式。
然而,柏凌云接下来的话,才真正让殿内泛起波澜。
行政之权,需得明晰。然,朕非闭目塞听之君,亦需广开言路,察纳雅言,使国策不至于偏颇。柏凌云话锋一转,故,朕决意,设立帝国咨政院
咨政院?群臣面面相觑,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构。
咨政院,非前朝之言官,亦非西夷之议会。柏凌云解释道,其为咨询、议事之机构,无决策之权。其成员,半由朕从有功之臣、学界耆宿、地方贤达中钦点;半由各省巡抚衙门推举当地士绅、商贾代表,经朕核准后产生。
他阐述了咨政院的职能:可审议内阁提交的财政预算、法律法规草案;可接受民间上书陈情;可就各项政策向内阁及各部提出质询和建议。
其决议,仅供朕与内阁参考,无约束之力。然,其声亦需上达天听,朕会亲自阅览其重要议决。
此言一出,殿内反应各异。
以文履谦、张謇、沈富安为代表的部分革新派官员,眼中露出兴奋之色。他们明白,这虽是咨询机构,却是打破千年以来皇权与士大夫阶层完全垄断议政权的破冰之举!它为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开明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合法的发声渠道,是未来可能进一步变革的宝贵基石。柏凌川也若有所思,觉得此举或能采集更多民间智慧。
而不少保守官员,尤其是部分原清廷留用的礼部老臣,则面露疑虑甚至抵触。允许之商贾、非正途出身的所谓议论国政?虽无实权,但已是骇人听闻!这岂不是乱了尊卑纲常?
一位御史忍不住出列:陛下!国政乃庙堂之事,当由陛下圣心独断,辅以股肱之臣。咨政院成员来源复杂,见识不一,恐其议论纷纭,干扰圣听,甚或沦为刁民挟持舆论之地啊!
柏凌云似乎早有预料,淡然道:爱卿多虑了。朕自有分寸。咨政院仅在新京设立,每年开会期不过一月。其所议所论,皆需记录在案,呈报于朕。孰是孰非,孰为真心为国,孰为哗众取宠,朕难道分辨不出?让不同声音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发出来,总比让他们在下面暗流涌动、怨声载道要好。
他看向文履谦和何三:文卿,咨政院日常事务由你兼管。何卿,咨政院内外,需得,确保其议政不逾矩,不被别有用心者利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