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十六年的盛夏,帝国的战争机器在皇帝柏凌云于武英殿定下基调后,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钟表,开始在三条主要战略方向上高效且无声地全速运转。
新京皇城的蝉鸣依旧,但那嗡鸣声似乎也被各衙门、各都督府间传递加密文书的电键声、以及帝国庞大身躯转向时带来的低沉轰鸣所掩盖。
北京,曾经的帝阙,如今作为帝国镇守北方、经略草原与西伯利亚的桥头堡,这里的军事气息远比新京更为浓烈,武王柏凌岳已在此设立了行辕,作为北方对俄作战的指挥所。府邸深处,戒备森严的作战室内,巨大的北疆及俄罗斯远东沙盘占据了中心位置,其上已根据柏凌岳在御前会议提出的四路进军方案,插满了代表帝国各军、师单位以及敌我态势的各式标签。
柏凌岳一身戎装,正与麾下几位核心将领进行兵推。第六军军帅段祺瑞、第七军军帅冯国璋、第八军军帅马啸川、第九军军帅吴佩孚赫然在列。此外,还有负责后勤协调的兵部尚书曹文翰。
“陛下给了我们一年准备时间,启元十七年秋,必须出击!”柏凌岳的声音斩钉截铁,手指敲在沙盘上赤塔的位置,“主攻方向,第六、第七军,目标是这里——赤塔,以及更西的伊尔库茨克!必须迅速切断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
段祺瑞凝神看着沙盘上蜿蜒的铁路线,沉声道:“王爷,俄军在赤塔、尼布楚一线经营多年,堡垒工事密布。虽其精锐多在欧战,但依托坚固防御,仍不可小觑。我军需加强重炮,特别是攻城榴弹炮的数量。参谋司建议,至少需要配备两个重炮旅。”
冯国璋接口,他更关注机动和穿插:“拿下赤塔后,向西至伊尔库茨克,地域辽阔,河流纵横。我军需准备大量渡河器材,并加强骑兵和摩托化侦察部队。俄军可能利用纵深节节抵抗,迟滞我军锋芒。我建议,组建快速突击集群,一旦突破边境防线,便不顾一切向西穿插,打乱其部署。”
柏凌岳点头,看向马啸川:“西路,第八军自新疆出击,任务有二:一,牵制俄中亚兵力,使其不能东援;二,相机攻占斋桑泊、塞米巴拉金斯克等要地,与控制外西北的部队连成一片,将帝国疆域向前推进数百里,彻底稳固中亚侧翼。”
马啸川面容冷峻,拱手道:“末将领命。新疆至中亚方向,地形复杂,补给线长。已命工兵部队提前勘察道路,并在关键节点预置物资。只是,若深入过远,恐后勤压力巨大。”
曹文翰适时开口:“马军帅所虑极是。内阁与户部已接到陛下严旨,倾力保障北线。冬装、防冻油、雪橇、驮马、卡车正在向北京、迪化、北海等地集结。通往蒙古和东北的几条主干道,工部已派员加紧修缮拓宽。但正如武王所言,此战后勤乃生命线,兵部将与内阁紧密对接,确保粮秣弹药能源源不断。”
柏凌岳又将目光投向第九军军帅吴佩孚:“子玉,你部为东路。自北海省出击,肃清俄远东太平洋沿岸。此地俄军兵力相对薄弱,但地域极广,气候恶劣,且多有俄军小型要塞和港口。你的任务是扫荡,彻底清除俄帝国在太平洋沿岸的存在,将帝国北海省的边界,推进至白令海峡!”
吴佩孚眼中闪过一丝锐气,他此刻正欲再立新功:“大帅放心!第九军将士必不畏艰难,定将帝国赤龙旗插遍远东海岸!只是…需要海军配合,封锁海参崴等港口,并支援我部沿海岸线推进。”
“此事本王会与萨镇冰都督协调。”柏凌岳环视众人,“各部即刻起,按此方案进行细化准备。大都督府会协调全国资源向我北方倾斜。此战,关乎帝国北疆百年安危,望诸君同心戮力!”
“谨遵王命!”众将齐声应诺。
兵推持续了整整一日,对各路军的进军路线、可能遭遇的抵抗、后勤补给节点、通信联络、气候适应(特别是如何应对西伯利亚严冬)等都进行了反复推演和论证。会议结束时,夜色已深。柏凌岳独自站在沙盘前,望着那片广袤而陌生的冻土,目光深沉。他知道,这将是帝国立国以来,最为艰苦卓绝的一场陆地征战,其挑战远超中原逐鹿、东征日本。
几乎与此同时,万里之外的星洲,南洋总督府内亦是灯火通明。
靖王柏凌锐刚刚送走了海军都督萨镇冰。两人已就接收德属太平洋岛屿及后续南进澳新的战略达成了高度一致。送走萨镇冰后,柏凌锐立刻召集了南洋方面的军政要员:第二军军帅宋占彪、第三军军帅赵守诚、即将负责接收行动的东洋舰队提督刘冠雄、以及总督府下属的各厅局主管。
“诸位,《新京密约》已定,帝国太平洋战略,自此步入全新阶段!”柏凌锐意气风发,他指着海图上被特意标出的一系列德属岛屿,“首要之务,是安全、完整、迅速地接收这些岛屿——包括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俾斯麦群岛,以及德属新几内亚东部(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东北部)。陛下钦定,接收工作由刘冠雄提督全权负责,我南洋总督府予以必要协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