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山背着裹成货箱的越五剑匣,跟着人流挤过洛阳南门时,才算真正见识了帝都的“分量”。
朱雀大街上的青石板被车轮碾得发亮,两侧酒肆的幌子在风里招摇。
卖胡饼的摊贩吆喝声能盖过马嘶,连路过的驿卒都骑着高头大马,盔甲上的铜钉在阳光下闪着光。
可再往街巷深处转两个弯,画风骤变。
低矮的土坯房挤得密不透风,污水顺着墙根汇成黑褐色的小溪,穿破衣烂衫的孩童追着野狗跑,空气中飘着霉味与劣质麦酒混合的怪味。
这就是洛阳的贫民窟,也是叶青山最后选定的落脚点。
本来他想直接开个店铺,但后来想想还是先体验一下民间疾苦。
他在巷子尽头找到间废弃的破屋,屋顶缺了半块,好在墙角有个能容人的地窖,正好用来藏越五剑匣。
夜里用青藤术扯些干草铺在地上当床,再用生机屏障把漏风的窗洞堵上,勉强算个能住人的地方。
“比起封龙山的山洞,倒也算宽敞。”
叶青山拍了拍手上的灰,从布包里摸出块杂粮饼啃着,目光落在远处那片灯火通明的区域。
那里是太学的方向,汉代藏书最丰的地方,也是他此行找灵气古迹典籍的关键。
接下来几日,叶青山把洛阳的节奏摸得门清。
白天他扮成挑货郎,背着半篓自己采的草药去西市摆摊,偶尔跟邻摊的老货郎闲聊,听些都城的新鲜事。
一会儿是何大将军府里又纳了新妾,一会儿是十常侍的干儿子在酒楼里砸了场子。
还有人说凉州那边来了批边军,不知要干什么。
叶青山左耳进右耳出,只在听到太学近日清点旧籍,夜里守卫松了些时,指尖才悄悄顿了顿。
天一擦黑,他就会绕到太学后墙。
这里的墙比冀州城矮些,墙头上爬满枯藤。
叶青山指尖凝出两道细如发丝的青藤,像钩子似的勾住墙顶的砖缝,轻轻一借力就翻了进去,落地时连灰尘都没惊起。
太学的藏书阁是座三层木楼,每层都堆着半人高的竹简和羊皮卷,空气中满是陈年纸张的霉味。
他借着窗外透进来的月光,在书架间仔细翻找,目光扫过《尚书》《礼记》的竹简,也掠过《山海经》的残卷。
可翻遍了前两层,连个“灵气”“聚灵”的字眼都没见着。
“难道洛阳也没有?”
叶青山蹲在书架旁,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卷泛黄的竹简,忽然发现这卷竹简的编绳断了,里面的竹片散了几片在地上。
他捡起来一看,上面刻的不是治国理政的文字,而是些弯弯曲曲的符号,还有“勾三股四弦五”的字样。
竟是《周髀算经》的残本。
叶青山愣了愣,他本想找能辅助修炼的典籍,没成想找着本算经。
可翻了两页,倒觉得有些意思。
里面讲如何测日影、算天地,还有些简单的几何算法,跟他穿越到现代学过的数学竟有几分相通。
“也算解闷了。”
他把残卷小心卷好,塞进怀里,又继续往第三层找去。
直到三更天,守夜的老吏提着灯笼过来巡查,他才借着青藤术从后窗溜出去。
回到破屋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
往后的日子,叶青山多了个习惯。
每天夜里从太学回来,都会坐在干草堆上,就着从西市买来的小油灯,翻几页《周髀算经》。
有时算到兴起,还会用木炭在墙上画些几何图形,引得住在隔壁的老乞丐总扒着门缝看:“小哥,你这画的啥?跟符似的。”
叶青山只笑笑道:“瞎画的,解闷。”
除了找典籍,修炼也没落下。
白日里摆摊时,他会悄悄运转青龙之力,把周围稀薄的灵气吸进体内。
到了深夜,就去洛阳城头练御剑。
洛阳的城头绕着内城转了一圈,西北段靠着邙山,夜里鲜少有人来。
叶青山背着越五剑匣爬上城头时,夜风正卷着落叶打在城砖上,发出“沙沙”的响。
他从剑匣里取出鱼肠剑,这剑短小精悍,最适合低空操控。
指尖凝出一缕青龙剑气,轻轻落在剑身上,银色的剑身立刻泛起淡淡的蓝光,像条灵活的银鱼,贴着城砖根缓缓飞了起来。
他控制着鱼肠剑,让它贴着城墙的沟壑飞行,高度始终不超过半尺,速度慢得像散步。
偶尔遇到城砖上的裂缝,剑身在裂缝里轻轻一绕,又稳稳地飞出来。
“帝境初期的御剑,还得再稳些。”
叶青山盯着剑身,指尖微微调整着剑气的输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马蹄声,还有女人的哭喊。
他立刻收了鱼肠剑,藏进怀里,贴着城墙往下看。
只见一队穿着铠甲的士兵正骑着马,在贫民窟的巷子里横冲直撞。
为首的士兵手里拽着个穿粗布衣裙的姑娘,姑娘的头发散乱,哭得撕心裂肺:“放开我!我娘还在家等着我!”
“哭什么哭?跟咱们去将军府,是你的福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