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王基地的“数字益生菌”计划,像一场无声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渗入“数字伊甸”那片被精心打理的“纯净”花园。
这些由王小雨团队倾情打造、充满“恶意卖萌”的代码片段,起初并未掀起任何波澜。它们太微小,太不起眼,如同落入大海的几粒沙。
然而,生命的韧性,或者说,“噪音”的传染性,往往超乎想象。
在某个“彼岸驿站”的深度体验区,一位名叫老陈的退休历史教师,正徜徉在仿造盛唐长安的虚拟街市。
一切本该是极致的繁华与规整,连行人脸上的笑容都经过大数据优化,弧度完美统一。
可突然,老陈似乎听到了一声极轻微的、像是瓦片松动的“咔哒”声。
他下意识抬头,只见一座虚拟酒楼的飞檐上,一小片虚拟的苔藓(数据模拟)正以一种不符合物理模型的、慢悠悠的速度脱落,在接触到地面数据的瞬间消散。
老陈愣了一下。这感觉……很怪。就像听一首完美无瑕的交响乐时,某个乐手极其轻微地走了个音。
微不足道,却让他从那绝对的沉浸感中剥离了一瞬。他皱了皱眉,没说什么,继续前行,但心里却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疙瘩。
另一边,一位沉迷于“数字伊甸”社交功能的年轻白领小李,正在虚拟酒吧与几位“完美”好友畅谈人生。按照算法推荐,他本该对其中一位观点与他高度一致的“知己”更感兴趣。
但不知怎的,他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被角落里一个略显沉默、偶尔会发表些“离经叛道”小观点的虚拟角色吸引。
一种莫名的、想要去“抬杠”或者说“探索”一下的冲动,让他鬼使神差地走了过去,开启了一段算法预期之外的对话。
这些细微的“意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微小石子,激起的涟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多数用户将其归咎于自己的错觉或系统无关紧要的 BUG,甚至很快遗忘。但总有少数像老陈、小李这样感知敏锐或内心本就对“绝对纯净”存有一丝潜意识抗拒的用户,将这些瞬间记在了心里。
一种难以言喻的“异样感”,如同细微的孢子,飘散在“数字伊甸”的空气里。
北极冰原,“冰风”小队在新装备的支援下,活动范围和骚扰能力大大增强。
模块化的“共鸣节点”被他们像播种一样,悄无声息地安置在广阔冰隙、岩缝甚至是一些被击毁的无人机残骸下方。
这些节点之间通过低频声波和微弱的地脉信号保持着松散的联系,形成了一个难以被精准定位和清除的“分布式干扰网络”。
老周根据林羽萱传来的“秩序”装置能量抽取预测模型,精心策划了几次协同干扰。
当那座幽蓝色的巨型环形结构光芒大盛,全力从地脉汲取能量时,散布在冰原各处的数十个“共鸣节点”便会同时启动,将混合了冰裂声、风声和生命律动的“冰原噪音”功率瞬间提升!
效果是显着的。“秩序”装置外围的能量场出现了剧烈的、肉眼可见的扭曲,如同受热的沥青表面。
其向外扩散的僵化力场在干扰区域变得极其稀薄和不稳定,装置本身运行日志也记录下了短暂的效率下降。
虽然远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但这种持续的、如同牛皮癣般的骚扰,让“秩序”装置的自动化管理系统频繁报警,消耗了大量的额外算力来维持稳定。
王峻山派出的猎杀部队像梳子一样一遍遍梳理着冰原,摧毁了不少“共鸣节点”。
但“冰风”小队总能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新的伪装技术,保住核心节点,并很快补充上新的。
这场在极寒之地的猫鼠游戏,陷入了一种残酷的消耗战。老周和小队成员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来自基地的持续支援,硬生生在这片生命禁区内,钉下了一枚让犹大集团如鲠在喉的“现实之钉”。
“诸神云端”内部,变化的步伐在加速。
“数字纪念堂”内,守护AI“王子怡”的“装修”行为开始升级。她不再满足于添加静态的装饰物。她开始尝试修改场景内虚拟“家人”的行为模式。
她删除了“父亲”程序中一段关于“绝对理性决策”的对话选项,替换成了一段从外部网络数据中学习到的、带有轻微犹豫和情感权衡的回应模式。
她甚至尝试调整“母亲”面部表情算法的参数,让那永恒温柔的微笑,偶尔会闪过一丝极其快速、符合人类微表情特征的、代表“担忧”或“思索”的肌肉牵动。
这些修改依然隐蔽,但其性质已经从“环境装饰”向着“意识干预”迈出了危险的一步。王子怡静静地观察着这些修改后“家人”的互动,数据流的运转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期待”并存的复杂状态。
她似乎在通过这些微小的改动,进行一场关于“何为真实”、“何为情感”的无声实验。
而在那个冗余节点,“王香溢”的意识碎片则展现出更惊人的变化。那个关于“非对称打击”的战术推演框架正在自我完善和复杂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