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虎臣老爷子的那套“古法商道”结合金王基地的科技实力,打出的第一套组合拳,效果拔群。
金王集团在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出“诈尸还魂”的戏码,不仅暂时稳住了濒临崩溃的股价,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振了内部士气和外部观望者的信心。
一些原本准备撤资的股东开始犹豫,部分被犹大胁迫的供应商也悄悄递来了橄榄枝,表示“可以再谈谈”。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只是战术上的胜利。犹大集团这条巨鳄,挨了一记闷棍,可能会暂时收缩,但绝不会就此罢休。真正的战略反攻,需要更坚实的根基和更犀利的武器。
“孙老爷子教的‘势’我们借到了,但要想把这‘势’变成真正的‘力’,还得靠我们自己的硬实力。”刘晓乐在基地战略会议上总结道,眼神里不再是之前的焦虑,而是多了几分沉稳和锐利,“犹大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构建的‘数字伊甸’生态和物理‘秩序’装置,这是他们汲取养分、压制现实的左右手。我们必须在这两个方向上,同时给他们放血!”
针对“数字伊甸”,刘晓乐和林羽萱构思了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缺德”的计划。既然犹大集团试图用绝对的秩序和纯净体验来同化用户,那么他们就反其道而行之,将孙老爷子那套“人性变量”和“现实混沌”的理念,以数字形式,植入“数字伊甸”的内部。
技术团队在王小雨那群“噪音艺术家”的“灵感”(或者说捣乱)支持下,开发出了一系列极其隐蔽的、非破坏性的小程序代码片段。这些代码没有病毒那么强的攻击性,其作用更像是一种“数字香料”或者“信息酵母”。
有的代码,会随机在“数字伊甸”那完美无瑕的风景中,生成一些微不足道的“不完美”——比如一片偶尔会掉落的树叶(数据模拟),一缕方向不太对的风,甚至是一声距离恰到好处、若有若无的……现实世界的犬吠或孩童嬉笑。这些“杂音”被巧妙地伪装成环境渲染的随机事件,强度控制在刚好能引起部分敏感用户一丝丝“违和感”,却又不会触发系统警报的阈值之下。
有的代码,则更像是一种“认知干扰器”。它们会极其轻微地影响用户在“数字伊甸”中进行选择时的概率权重,让用户潜意识里对那些带有“不确定性”、“探索性”甚至“轻微风险”的选项,产生一丁点额外的好感。比如,在虚拟购物时,可能会对限量款或小众设计多看一眼;在虚拟社交中,可能会对观点不太一致的用户产生一丝交流的**。
王小雨给这个计划起了个贴切又恶趣味的名字——“数字益生菌”。她振振有词:“他们不是追求绝对纯净吗?咱们就给他们加点‘菌群’,帮助他们的系统生态‘多元化’!”
这些“数字益生菌”将通过多种隐蔽渠道,包括被犹大打压的、那些依旧怀念现实的用户私下传播,周小虎控制的某些灰色网络节点投放,甚至尝试利用地脉能量波动对特定“彼岸驿站”进行极微弱的“信息注入”。
计划的目标并非瘫痪“数字伊甸”,而是像孙老爷子说的那样,“挖几条新河道”,在犹大绝对控制的数字王国里,悄无声息地埋下“混沌”的种子,让绝对的秩序出现细微的裂缝,唤醒用户内心深处被压抑的、对“不完美”现实的一丝怀念。
在现实世界,尤其是北极前线,行动也在升级。与老周小队恢复稳定联系后(得益于优化后的地脉传讯技术),基地开始向他们远程输送更先进的装备蓝图和技术支持。
新的“冰原低语者”被设计成模块化、可分散部署的“共鸣节点”。它们体积更小,能耗更低,能够被无人机悄悄投放到“秩序”装置外围更广阔的区域,甚至尝试附着在那些巡逻的“清道夫”无人机不易察觉的底部。
这些节点彼此之间可以通过微弱的地脉信号或特定声波频率联动,形成一个覆盖范围更广、更加难以被彻底清除的“冰原共鸣网络”。
同时,林羽萱根据北极传回的数据,加紧了对“秩序”装置运行原理的分析。
她发现,装置对外界“现实噪音”的敏感度,与其从地脉抽取能量的强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当它“吸力”全开时,对“冰原低语”的干扰也最脆弱。
“我们可以打一个时间差,”林羽萱兴奋地向刘晓乐解释,“预测‘秩序’装置能量抽取的高峰期,在那个时间窗口,让老周他们同步启动所有‘共鸣节点’,进行超强干扰!就算不能摧毁它,也足以大幅降低其工作效率,为我们争取更多时间!”
为了配合北极的行动,孙老爷子也贡献了他的“商道”智慧。他建议,在金王集团公开的业务层面,可以适当表现出对“北极新能源勘探”(伪装)的兴趣,甚至放出一些“勘探团队遭遇不明干扰”的烟雾弹,以此来混淆犹大的视听,让他们无法准确判断金王在北极的真实意图和力量投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