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云港市的老城区已经苏醒。叶尘站在居民楼下的早餐摊旁,看着摊主王师傅用煤炉生火,黑色的煤烟裹着蒸汽向上飘,在晨雾中晕开一片灰蒙;
旁边的垃圾桶旁,散落着前一晚的外卖餐盒、塑料袋,几只流浪猫在里面翻找食物,油腻的污水顺着路面缝隙渗进泥土;
不远处的社区小公园里,几位老人正在晨练,却时不时捂着口鼻咳嗽——公园里的草坪上堆着枯枝败叶,靠近围墙的角落,不知是谁偷偷倾倒了一袋建筑垃圾,风一吹,尘土和塑料碎片四处飘散。
“今天这空气还是有点闷,我这老鼻炎又犯了。”晨练的张大爷揉了揉鼻子,指着不远处的主干道,“你看那车堵的,尾气一冒,公园里都能闻到味儿。”
这场针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查,叶尘和团队把焦点放在了与市民日常生活最密切的五个维度:
居民身边的大气污染(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燃煤散烧)、社区周边的水体(小区河道、景观湖、雨水管网)、家门口的绿地(社区公园、口袋绿地、绿化带)、生活垃圾与厨余垃圾处理、噪声与光污染。
他们走访了云港市的老城区、新城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另外三座城市的典型社区——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用实地观察、数据监测、市民访谈的方式,记录下烟火气里那些被忽视的生态细节。
“城市生态不只是远方的青山绿水,更是居民开窗看到的风景、出门呼吸的空气、下楼散步的小路。”
叶尘看着早餐摊旁忙着打包豆浆的市民,“我们要找的,就是这些和老百姓‘朝夕相处’的环境问题,看看在日常的柴米油盐背后,城市生态藏着哪些影响生活质量的小麻烦、大隐患。”
一、身边的大气:从早餐摊到马路边的“呼吸困扰”
1. 餐饮油烟:楼上做饭楼下“闻味”
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是典型的“楼下商铺、楼上住宅”格局。中午十一点,叶尘刚走到小区门口,就闻到一股混杂着辣椒、油烟的刺鼻气味——
二楼的几家餐馆正忙着备餐,抽油烟机嗡嗡作响,油烟却没有完全排进管道,有些从窗户缝隙里漏出来,飘向三楼的居民家。
“我们家窗户一年四季都不敢开,尤其是饭点,油烟味能飘进卧室。”
住在三楼的李女士无奈地说,她家的窗台上,摆放着几盆绿萝,叶片上沾着一层薄薄的油垢,“之前找过餐馆老板,他们说抽油烟机是新换的,可油烟还是漏;
找物业,物业说管不了商铺;找环保部门,来了两次检查,说排放达标,可我们天天闻着味儿,怎么可能达标?”
团队用便携式油烟检测仪在李女士家窗台检测,数据显示:非甲烷总烃浓度为12mg/m3,超过《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中“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mg/m3”的6倍。“
很多老小区的餐馆没有专用的油烟管道,或者管道老化、安装不规范,导致油烟泄漏。”负责大气监测的苏晴解释道,“即使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有些商家为了省电,不及时清洗,净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长期吸入这种油烟,会刺激呼吸道,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情况更复杂。社区里的美食街紧邻居民楼,每到晚上,烧烤摊、火锅店的油烟弥漫在整条街上,居民们只能紧闭门窗。“
我儿子今年三岁,一到晚上就咳嗽,医生说是油烟刺激的。”居民王先生说,“我们联名向社区反映了好几次,社区也让烧烤摊改用电烤,但有些摊主偷偷用炭火,油烟还是一样大。”
2. 机动车尾气:拥堵路段的“移动污染源”
下午四点半,云港市的主干道淮海路迎来晚高峰,车辆排起了长队,红色的尾灯连成一片。叶尘站在路边的公交站台,能明显闻到一股汽油味,路边绿化带里的冬青叶片上,沾着一层灰黑色的颗粒物。
团队用便携式大气监测仪在站台检测,数据显示:PM2.5浓度为112μg/m3,是国家标准(75μg/m3)的1.5倍;氮氧化物浓度为89μg/m3,超过国家标准(50μg/m3)的0.8倍。
“晚高峰车辆怠速行驶,尾气排放比正常行驶时高3-5倍。”苏晴说,“尤其是柴油货车和老旧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含量更高,是路边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主干道狭窄,停车位紧张,很多车辆停在路边,即使不行驶,也会怠速等待。“我们社区门口的这条路,每天从早堵到晚,尾气味儿特别大。”
居民张大妈说,“我孙子每天放学要经过这里,我都让他捂着鼻子走,担心他吸入太多污染物。”
除了主干道,小区内部的车辆尾气也不容忽视。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没有专门的地下停车场,车辆都停在小区道路两侧,居民楼离路边只有几米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