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云港市老城区的早餐摊冒着热气,叶尘和柳若璃坐在小马扎上,看着摊主王师傅往煤炉里添煤——
黑色的煤烟袅袅升起,飘向旁边的居民楼窗户。“您知道这煤烟对楼上居民影响大吗?”柳若璃问道。
王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有些无奈:“知道啊,之前楼上阿姨找过我,可我不用煤炉,这摊就开不了,天然气一罐一百多,我这小本生意赚的钱还不够气钱。”
这场针对“生活类城市生态问题”的溯源调查,叶尘团队已经进行了两周。
从社区的餐饮油烟到小区的垃圾分类,从道路的噪声污染到家门口的绿地维护,他们发现,这些与市民朝夕相处的环境问题,背后藏着习惯养成、管理缺位、设施不足、成本制约、协同不畅五大核心症结。
这些症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宜居”的愿望困在了日常的柴米油盐里。
“之前我们以为,解决这些问题只要‘严管’就行,可深入走访后才发现,每个问题背后都有老百姓的无奈、管理者的难处。”
叶尘看着早餐摊前排队的市民,“要真正破解这些问题,得先把‘为什么会这样’搞清楚,才能找到既接地气又能落地的办法。”
一、习惯养成:从“随手扔”到“一直扔”的行为惯性
在云港市宜居花园小区的垃圾分类箱旁,叶尘看到一位居民拎着一袋垃圾,随手扔进了“其他垃圾”桶里,里面的剩菜剩饭洒了出来,和纸箱、塑料瓶混在一起。
“您知道这是厨余垃圾,应该扔进绿色的桶里吗?”负责垃圾分类调研的郑蓉上前询问。
居民愣了一下,摆摆手:“知道知道,就是早上赶时间,忘了分了。再说,之前分过几次,最后看保洁员还是混在一起拉走,分不分都一样。”
这种“习惯难改”的情况,在多个社区都很普遍。团队在调查中发现,60%的居民垃圾分类不到位,是因为长期形成的“随手扔”习惯;
25%的居民是因为“看不到分类的实际效果,觉得没必要”;只有15%的居民是因为“确实分不清类别”。
1. 长期惯性:“一直这么做,没觉得不对”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一位老人正往社区的景观湖里扔馒头屑,说是“喂鱼”。“这湖里的鱼都是观赏鱼,吃馒头屑会生病,而且碎屑会污染水质。”
叶婉清上前劝阻。老人却不以为意:“我在这住了三十年,一直这么喂,以前湖里的鱼活得好好的,哪有什么污染?”
团队发现,很多老居民的生活习惯形成于几十年前——那时城市人口少,垃圾量小,“随手扔”“随意排”不会立刻引发明显问题;社区里的河道、绿地只是“风景”,没人意识到需要维护。
这种惯性延续到现在,就成了环境问题的“温床”。“我小时候,家门口的河就是用来倒垃圾的,现在虽然知道不对,但有时候还是会顺手扔点东西进去。”
老巷社区的居民王大爷说,“习惯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改过来的。”
2. 正向反馈缺失:“分了也白分,不如不分”
更让居民“不愿改”的,是垃圾分类后的“混装清运”。在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团队跟踪了一周垃圾清运过程:
早上七点,居民们把分好类的垃圾扔进不同颜色的桶里;八点,保洁员推着三轮车来清运,将所有桶里的垃圾一股脑倒进了同一个大垃圾桶,然后拉去垃圾中转站。“我们辛辛苦苦分了半天,保洁员一混装,之前的努力全白费了。”
居民刘女士说,“既然最后都是混在一起,那还不如省点事,直接扔了。”
这种“前端分类、后端混装”的情况,在中小城市尤为普遍。云港市环卫处的工作人员解释:“我们也想分类清运,但目前只有一辆厨余垃圾专用车,要负责整个老城区的清运,根本忙不过来。
其他垃圾车都是普通货车,只能混装拉走。”正向反馈的缺失,让居民的分类积极性一降再降,形成了“越不分越难管,越难管越不分”的恶性循环。
二、管理缺位:从“没人管”到“管不好”的责任模糊
云港市和平里小区的餐馆油烟问题,居民们反映了三年,却一直没解决。“找餐馆老板,老板说有营业执照,环保部门也检测过,没问题;
找物业,物业说商铺归C城管,他们管不了;找C管,C管说油烟排放归H保部门管;
找H保部门,来了两次,说检测达标,可我们天天闻着味儿,怎么可能达标?”居民李女士掰着手指头数,“一圈找下来,没人真正负责,问题就一直拖着。”
这种“多头管理、责任模糊”的情况,是生活类城市生态问题的常见症结。团队在调查中发现,70%的社区环境问题,都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或“部门协同不畅”的问题。
1. 责任边界模糊:“都该管,都没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