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清晨,叶尘推开窗,远处的山岚间飘着一层薄雾,风里带着新翻泥土的清香。石桌上,“乡村环境治理全域图谱”上的金色光网依旧明亮,只是在部分村庄光点旁,出现了淡淡的灰色阴影——那是团队在回访中发现的“反弹信号”:有的村庄垃圾分拣站因无人维护积满杂物,有的湿地芦苇因疏于修剪堵塞了污水渠,还有的村民在田埂上偷偷倾倒了农药瓶。
“全域铺开只是第一步,要守住这绿水青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防止‘一阵风’式治理。”叶尘指着图谱上的灰色阴影,对围坐的八人说,“我们要从‘建设’转向‘守护’,用制度把仙力赋能、村民参与、资源联动的模式固定下来,让美丽乡村的成果能代代相传。”
接下来的三个月,九人团队深入各地村庄,与村民一起修订村规民约、完善运营机制、搭建监督网络,在“仙力辅助、制度保障、村民自治”的三重守护下,为美丽乡村筑起一道“永不褪色”的防线。
一、制度固基:从“临时整治”到“长效规范”
在皖南山村,之前清理干净的村口小花园,最近又出现了零星垃圾——原来是保洁员因家里有事请假,垃圾收集点的垃圾没人清运,有些村民就随手扔在了花园里。村支书老周很无奈:“之前靠大家热情和试点资金支撑,可热情总会退,资金总会完,没个固定制度,真难长久。”
1. 村规民约“法治化”:把环保写进“乡村小宪法”
柳若雪和沈清薇留在皖南山村,协助村里修订《环境治理村规民约》。这次修订不再是简单的“禁止乱扔垃圾”,而是结合《环境保护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细化了责任分工、处罚标准和奖励机制。“我们把村规民约拿到村民大会上逐条讨论,让大家明白,保护环境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有章可循的‘硬规矩’。”柳若雪说。
修订后的村规民约明确:
- 责任分工:每户村民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员负责公共区域清扫,村干部每周抽查;
- 处罚标准:乱扔垃圾一次,扣除环境积分20分(相当于2袋洗衣粉),多次违规者取消村里的福利分配;
- 奖励机制:连续三个月无违规的家庭,可优先获得村集体产业的分红名额。
村民王大妈之前总习惯把垃圾放在门口,等着保洁员来收,修订村规民约后,她每天都会主动把垃圾送到分拣站:“现在扔垃圾不仅扣积分,还影响分红,划不来。再说,村里环境这么好,也不忍心弄脏。”
为了让村规民约更有约束力,村里还成立了“乡贤调解会”,由退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负责调解环境纠纷、监督村规民约执行。“之前有两户村民因争抢堆肥站的肥料吵了起来,乡贤调解会上门调解,不仅解决了纠纷,还帮他们制定了肥料分配方案。”老周说,“现在村里的环境纠纷少了,大家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
2. 运营资金“多元化”:让环境治理“有钱办事”
资金短缺是长效运营的最大难题。吴莲和苏晴在豫西山区集群探索出“多元资金池”模式:
- 村集体出资:从山货销售利润中提取5%作为环境治理基金,用于保洁员工资、设施维护;
- 村民自筹:每户每年缴纳20元“环境维护费”,专款专用,账目每月公示;
- 社会捐赠:对接公益组织和企业,争取环保项目捐赠,如某企业为山区捐赠了10辆垃圾清运三轮车;
- 政府补贴:申请“美丽乡村长效运维补贴”,对考核优秀的村庄给予额外奖励。
李家坳村支书李大山算了一笔账:“村集体每年从苹果销售中提取2万元,村民自筹1万元,加上政府补贴1万元,每年有4万元的运营资金,足够支付保洁员工资和设施维护费用了。”资金有了保障,村里的垃圾分拣站再也没出现过无人维护的情况,堆肥站的发酵剂也能及时补充。
“之前总担心资金断了,环境治理就难以为继。现在有了‘多元资金池’,心里踏实多了。”李大山说,“我们还把资金使用情况每月贴在村委会门口,谁都能看,大家放心,也愿意交钱支持。”
二、村民自治: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守护”
在江苏周家村,湿地里的芦苇长得过高,堵塞了污水渠,导致部分污水溢出,污染了旁边的农田。村支书周明发现后,组织村民清理,可有些村民抱怨:“湿地是村里的,凭什么让我们白干活?”
1. “环境管家”认领制:把公共区域变成“责任田”
叶尘和柳若璃在周家村推行“环境管家”认领制,将村里的河道、湿地、小花园等公共区域,划分成28个“责任区”,由村民自愿认领,担任“环境管家”。“环境管家”负责日常维护,如清理垃圾、修剪植物、监测水质,每月可获得50元补贴(从“多元资金池”中支出),年底还会评选“优秀环境管家”,给予额外奖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