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石桌上,“乡村环境治理推广图谱”正散发着柔和的金光。随着叶尘指尖划过,图谱上的九条金线向四周蔓延,如蛛网般覆盖了大半个九州版图——水乡的河道、山区的山路、平原的农田,无数个村庄的光点被逐一点亮,连成一片璀璨的光带。
“试点和推广验证了‘仙力赋能 村民主导’模式的可行性,现在,是时候让这张‘环境治理网’在全域铺开了。”叶尘的目光扫过身旁八人,“我们九人分头行动,以三道仙纹为纽带,联动已整治的村庄形成‘示范集群’,带动周边村落协同治理。记住,我们的角色是‘织网人’,把技术、资源、经验串联起来,真正的‘作画人’,还是亿万村民。”
接下来的半年,九人团队兵分多路,深入全国不同区域的村庄,以“示范集群带动、仙纹资源联动、村民自主联动”为核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点上开花”走向“全域结果”。
一、水乡集群:仙纹连河网,碧水映千村
江苏周家村的河道变清后,周边的朱家浜、陆家荡等六个水乡村落纷纷上门取经。柳若璃、苏晴与叶尘组成的水乡组,决定以周家村为核心,打造“江南水乡环境治理示范集群”,用“杏林普惠仙纹”联动周边村落的河网,形成“全域治水”格局。
1. 仙力联水系:一河清带动万河净
柳若璃带着“杏林普惠仙纹”的力量,来到周家村与朱家浜交界的“连心河”。她指尖轻扬,一道碧绿色的仙纹光芒顺着河道延伸,将两村的“天然湿地”连为一体。“之前各村治水都是‘各管一段’,污水流到下游就成了别人的问题。现在用仙纹联动水系,上游的湿地净化后的水流到下游,下游的湿地再进一步净化,形成‘接力治水’。”
朱家浜村支书朱建国起初有些顾虑:“我们村的污水要是流到周家村,会不会给他们添麻烦?”柳若璃笑着解释:“仙纹会实时监测水质,要是哪段水质不达标,对应的村庄会收到预警,这样大家就能一起找到问题源头。治水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要‘共护一河水’。”
为了让联动机制落地,苏晴牵头制定了《水乡集群治水公约》,明确各村的治水责任:上游村落负责控制污染源,中游村落负责湿地维护,下游村落负责河道清淤。每月召开“治水联席会议”,各村分享经验、解决问题。朱建国在第一次联席会议上主动表态:“我们村之前有三家小作坊偷偷排污水,现在我们已经关停了两家,剩下一家也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以后绝不会再让污水污染河道。”
经过两个月的联动治理,“连心河”的水质从IV类提升到了III类,周边六个村落的河网连成了一片“碧水带”。每到周末,游客们坐着游船从周家村出发,沿途经过朱家浜、陆家荡,看两岸的白墙黛瓦、垂柳桃花,听村民们唱的水乡歌谣,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现在我们村的游客也多了起来,上个月靠游船和农家乐赚了五万多块。”朱建国笑着说,“多亏了仙纹联动,让我们跟着周家村一起受益。”
2. 文化聚合力:水乡记忆唤醒护水自觉
叶尘则从文化入手,在水乡集群推广“水乡记忆馆”项目。他用“乡业振兴仙纹”的力量,帮助各村修缮了村里的老码头、老石桥、老水车,将这些承载着水乡记忆的老物件变成“环境教育基地”。“每个老码头都曾是村民们淘米洗菜的地方,每座老石桥都见证过水乡的繁华,让村民们回忆起过去的生活,才能真正明白保护河道的意义。”
周家村的“水乡记忆馆”里,摆放着村民们捐赠的旧渔网、旧木盆、旧船桨,墙上挂着老照片——照片里的村民们在河里摸鱼捉虾,孩子们在河边嬉戏打闹。“看到这些照片,我就想起小时候,那时候的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70岁的周大爷在记忆馆里当讲解员,每天给游客和村民们讲述水乡的故事,“现在河道变清了,我们要好好珍惜,不能再让它变脏了。”
朱家浜也跟着建了“水乡记忆馆”,朱建国还组织村民们编排了水乡情景剧《护河谣》,讲述村民们从“污染河道”到“保护河道”的转变。“情景剧里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比如有个片段讲的是我关停小作坊的事,很多村民看了都很有感触。”朱建国说,“现在村里的孩子们都知道要保护河道,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会主动上前制止。”
文化的力量让水乡集群的村民们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共护碧水”的自觉。他们自发成立了“水乡护河联盟”,定期开展联合清淤、联合巡查,还一起举办“水乡捕鱼节”“荷花节”等活动,让保护河道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我们水乡集群的河道越来越清,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柳若璃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