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村的桃花开得正盛时,九忆居的石桌上铺开了一张新的“乡村环境治理推广图谱”。叶尘指着图谱上皖南山村的金色光点,对柳若璃、吴莲等八人说:“试点已经验证了‘硬件补短板 制度建机制 村民齐参与’的路径可行,但推广到不同地形、不同产业的村庄,不能生搬硬套。我们九人各展所长,用仙力做‘催化剂’,但核心是帮村民搭台,绝不能替他们唱戏。”
柳若璃指尖轻点,图谱上皖南山村的光点分出九条淡金色的细线,分别指向江苏水乡、豫西山区、华北平原的九个待推广村庄。“三道仙纹的力量可以按需调配:‘九州食安仙纹’能改良土壤、监测水质;‘杏林普惠仙纹’可辅助垃圾降解、植物养护;‘乡业振兴仙纹’能优化物流、对接资源。但具体怎么用,得听村民的。”
接下来的一个月,九人分成三组,每组三人,分别进驻水乡、山区、平原三类村庄,以皖南山村经验为蓝本,结合当地实际,用仙力赋能村民,推动环境治理模式的本土化推广。
一、水乡组(叶尘、柳若璃、苏晴):仙力疏河道,村民护水乡
江苏周家村依河而建,家家户户门口都对着河道,可如今的河道却成了“臭水沟”——生活污水直排、垃圾漂浮、淤泥堆积,连村民自己都不愿靠近。村支书周明愁眉不展:“我们试过清淤,可河道窄、淤泥深,机械进不来,人工清淤一天只能清几米,没几天又积上了;想建污水处理站,河边都是宅基地,没地方建。”
1. 仙力引“清流”:淤泥化肥,污水变清
叶尘看出了症结:水乡河道的核心问题是“淤”和“堵”。他召来“九州食安仙纹”的力量,指尖泛着温润的米白色光芒,轻轻点向河面。只见河底的黑色淤泥慢慢泛起气泡,原本黏腻的淤泥逐渐变得松散,顺着水流汇聚到预先挖好的“淤泥沉淀池”。
“仙纹的力量能加速淤泥的分解,把有害有机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叶尘解释道,“但清淤不能只靠仙力,得村民动手把分解后的淤泥挖出来,运到田里当肥料。”周明将村民分成十组,每组负责一段河道,叶尘则用仙力在河道里形成一道“导流屏障”,防止淤泥扩散。村民们撑着小船,用竹筐打捞分解后的淤泥,虽然累,但看到河底的鹅卵石渐渐露出来,都干劲十足。
柳若璃则针对污水直排问题,用“杏林普惠仙纹”改良了皖南山村的“沉淀池 人工湿地”模式。她在河边的空地上,用仙力催生了一片高密度的芦苇丛,形成“天然湿地”,再指导村民修建简易的污水收集渠,将各家的生活污水引入湿地。“仙纹能强化芦苇根系的吸附能力,比普通湿地的净化效率提高三倍。”柳若璃说,“但管道铺设、湿地维护,还得靠村民自己。”
村民周大叔一开始不相信:“几根芦苇能净化污水?之前建的沉淀池都没用。”柳若璃没辩解,只是让他观察了三天。三天后,周大叔发现流入湿地的污水变得清澈了,湿地里还出现了小鱼苗。“真神了!”他主动加入维护队,每天检查污水渠是否堵塞,定期修剪芦苇。
2. 村民定“规矩”:河长制里的水乡智慧
苏晴则负责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她借鉴皖南山村的积分制,结合水乡特点,制定了“河道承包制”:将全村河道分成23段,每段由一户村民承包,负责日常清理垃圾、检查污水排放,每月进行“河道评比”,评比优秀的承包户不仅能获得积分奖励,还能优先参与村里的旅游项目分红。
“我们水乡人靠河吃河,河道干净了,游客才愿意来。”苏晴在村民大会上说,“承包河道不是负担,是责任,也是机会。等河道变清了,我们可以搞游船、钓鱼、采摘,大家一起赚钱。”
村民们纷纷报名承包河道。周大叔承包了家门口的河段,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划船清理河面的垃圾,下午检查污水渠。“现在我家的河段是全村最干净的,上个月评比拿了第一,兑换了一袋大米和一桶油,还报上了村里旅游项目的名额。”他笑着说,“以前觉得保护环境是政府的事,现在才知道,保护河道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饭碗。”
经过两个月的推广,周家村的河道变清了,岸边种上了垂柳和桃花,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水乡护河队”,不仅维护自家河段,还互相监督、互相帮忙。“现在村里的孩子又能在河里摸鱼捉虾了,就像我小时候一样。”周明感慨道,“多亏了叶尘他们,用仙力帮我们解决了难题,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要靠自己。”
二、山区组(柳若雪、吴莲、沈清薇):仙力拓山路,垃圾出山沟
豫西李家坳地处深山,最大的难题是“垃圾运不出、物资进不来”。村支书李大山说:“之前想清理垃圾,三轮车拉一趟要走20多里山路,还经常陷在泥里;想建垃圾分拣站,建材运上来比建站本身还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