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晨光带着初秋的微凉,漫过石桌上摊开的“青石县医疗整改台账”。叶尘的指尖划过台账上用红笔标注的“待优化”条目,眉头微蹙:“试点运行一月,表面看‘有人看病、有药可拿’,但细节里藏着不少隐患——村医进修回来技术用不上,转诊患者到了县医院没床位,雨季山路一堵药品就断供。这些问题不解决,整改成果早晚会反弹。这周我们的核心是‘建长效’,把临时措施钉成固定机制,让青石的医疗惠民能稳扎稳打走下去。”
柳若璃握着“基层医疗扶持令”,令牌上的青芒随着她的话语轻轻跳动:“我带郑蓉、婉清去白岩村,一边建‘基层医疗实训点’,解决村医技术落地的问题;一边把老村医的养老保障细则落实,不能让他们干了一辈子,临了没个依靠。”
柳若雪将“医疗资源共享APP”的后台数据投屏在凡尘镜上,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转诊记录里,几条标红的“床位等待超6小时”格外刺眼:“我和清薇、苏瑶盯着县乡转诊,今天必须把‘转诊床位预留’和‘基层康复设备补配’的事敲定,不能让患者转上来等着、转下来躺着。”
吴莲则翻着药品采购平台的供应报表,雨季那周的“断供预警”占了满满一页:“我、苏晴和婉清(协同两组推进)去对接药品追溯和应急供应,给每盒药加个‘身份证’,再建个‘应急药仓’,就算下暴雨堵了路,也得让山里的百姓有药吃。”
九人分成三组,各自带着细化的方案,踏着晨露再次奔赴青石县。石桌上的凡尘镜悄然亮起,化作三道淡青色的光影,分别追随着三组人的脚步,似要将这场“长效加固”的每一个细节,都刻进民生守护的脉络里。
一、基层医疗:实训点落地解“实操难”,养老保障安“老村医心”
柳若璃、郑蓉、叶婉清三人抵达白岩村时,天刚蒙蒙亮。村头的卫生室已经亮起了灯,周老栓正坐在旧木桌前,手里攥着一本卷边的《基层常见病症诊疗手册》,眉头拧成了疙瘩。听到脚步声,他抬头望去,看到三人身后跟着一辆小货车,车斗里装着用帆布盖着的东西,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周大夫,早啊!”柳若璃笑着推门进去,“今天给您带‘帮手’来了。”说着,她掀开帆布,露出里面的模拟人、针灸模型、便携式心电图机,还有一整套标注着“基层实训专用”的诊疗工具。“这是……”周老栓放下手册,起身走到车旁,伸手摸了摸模拟人的手臂,又惊又喜,“这是给我们村卫生室的?”
“不止是白岩村,李家坳、王家坪的卫生室也各有一套。”郑蓉拿出一份《青石县基层医疗实训点建设方案》,递到周老栓手里,“您上次去县医院进修,说学了新的诊疗方法但没地方实操,我们就想着建个‘实训点’,让专家来带教,您和年轻村医们随时能练手。”
正说着,王家坪的年轻村医林晓也骑着电动车赶来了。她刚从县医院进修回来半个月,因为不敢上手新学的针灸技法,已经推掉了好几个需要调理的患者。“若璃姐,真的能让专家来教我们实操吗?”林晓搓着手,眼里满是期待,“我在县医院看张医生扎针灸,看着简单,自己拿针就手抖,怕扎错了耽误病人。”
“当然能。”柳若璃笑着点头,拿出手机拨通了县医院内科专家张医生的电话。电话那头,张医生的声音带着爽朗的笑意:“早就等着你们的消息了!上次去白岩镇坐诊,看到周大夫和小林姑娘对着手册琢磨,我就想着要是能有个地方带教就好了。这样,我每周五上午去白岩村,下午去王家坪,周日去李家坳,轮流带教,保证大家都能学会。”
挂了电话,柳若璃让叶婉清和林晓一起,把模拟人搬到卫生室的里间——这里原本堆着杂物,昨天已经清理出来,墙面刷得雪白,还新添了一张诊疗床和一排储物柜,正好做实训教室。周老栓看着里间的布置,又看了看桌上的模拟人,眼眶有些湿润:“这辈子在村里看病,没想过还能有这么专业的实训地方,要是早十年有这条件,我也能多治好几个疑难杂症。”
当天下午,“白岩村基层医疗实训点”正式挂牌。张医生如约赶来,带着周老栓和林晓从最基础的血压测量规范学起。“测血压时,袖带要绑在肘窝上两指,松紧度能伸进一指为宜,不然数值会不准。”张医生一边演示,一边让两人轮流上手,“周大夫,您之前习惯把袖带绑得太紧,这样测出来的收缩压会偏高,容易误判成高血压。”
周老栓按照张医生的指导重新测量,看着电子血压计上的数值,不好意思地笑了:“难怪上次有个老人测出来血压高,换了家医院又正常,原来是我操作错了。”林晓则跟着张医生学习针灸实操,从进针角度到深度,张医生手把手教她:“扎合谷穴时,要向食指方向斜刺,深度约0.5到1寸,太浅没效果,太深容易伤到神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