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三枚仙力令牌已在石桌上泛着淡青色光晕。叶尘将“基层医疗扶持令”推向柳若璃,“资源共享协调令”递给柳若雪,“药品流通监管令”交到吴莲手中:“青石县试点今日启动,记住我们的核心——不搞花架子,只解决真问题。若璃组先让白岩村卫生室‘活’起来,若雪组打通县乡转诊的‘通道’,吴莲组把药品采购平台的‘架子’搭起来,一周后在此汇合,看初步成效。”
柳若璃指尖抚过“基层医疗扶持令”上的纹路,令牌微微发热:“我已和县卫健委对接好,今天上午就把第一批基础设备和常用药送进白岩村,顺便跟周老栓聊聊村医待遇的事,争取留住他。”
叶婉清从袖袋里掏出一叠“药品需求清单”,是之前在白岩村、李家坳调研时,村民和村医列的:“这上面是山里最缺的感冒药、退烧药、慢性病药,我已经跟县里的医药公司确认过,今天一并送过去。”
九人各自整装,踏着晨光奔赴青石县的不同角落。石桌上的凡尘镜悄然亮起,化作三道淡青光影,分别跟随着三组人的脚步,似要记录下这场医疗整改的每一步实干印记。
一、基层组:白岩村卫生室的“新生”
柳若璃、郑蓉、叶婉清三人刚到白岩村,就看到村口停着两辆货车——一辆装着诊疗床、消毒设备、新的血压计和听诊器,另一辆堆满了打包好的常用药。周老栓正站在卫生室门口,搓着手来回踱步,脸上满是期待又有些忐忑。
“周大夫,我们来给您送‘家当’了!”柳若璃笑着上前,指挥工人把诊疗床搬进卫生室。原本空荡荡的土坯房,瞬间被新设备填满:墙角的旧药柜换成了带玻璃门的新柜,分层摆放着感冒药、退烧药、慢性病药,每种药的标签上都印着清晰的名称、生产日期和用法用量;靠窗的位置放着新的诊疗床,铺着干净的白色床单;桌子上摆着电子血压计和血糖仪,旁边放着一本《基层常见病症诊疗手册》。
周老栓走到药柜前,拿起一瓶治疗高血压的药,眼睛有些湿润:“这药以前村里根本没有,有老人要吃,得让孩子从城里捎回来,有时候捎晚了,药就断了。现在好了,村里就能买到。”
郑蓉拿出一份《青石县村医待遇提升方案》,递给周老栓:“周大夫,县里决定提高村医的待遇——每月基本工资提高500元,另外给交通补贴和药品管理补贴,每年还能去县医院培训两次。您要是愿意继续干,我们现在就能帮您办理手续。”
周老栓的手有些颤抖,他翻看着方案,又看了看新添置的设备,重重地点了点头:“愿意!咋不愿意!有了这些设备和药,还有这么好的待遇,我就算干到七十岁,也愿意!”
正说着,村里的李大爷捂着胸口走了进来:“周大夫,我这胸口又闷得慌,你给我看看。”周老栓赶紧让他坐下,用新的电子血压计测量,又用听诊器听了听:“血压有点高,我给你开点降压药,你按时吃,明天再来测测。”他从药柜里拿出药,详细地告诉李大爷用法用量,还在药盒上写了备注。
李大爷拿着药,笑着说:“以前看病得走四十里路去镇上,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还能拿到药,真是太方便了!”
柳若璃三人又去了李家坳和王家坪。李家坳的卫生室重新打开了门,他们不仅送来了设备和药品,还联系了镇上的医生,每周二、周四来坐诊;王家坪的年轻村医看到新的待遇方案和培训机会,当场撕掉了辞职报告:“我愿意留下来!有培训机会,能学到东西,待遇也提高了,我想试试把王家坪的卫生室办好。”
到了傍晚,柳若璃看着三个村卫生室亮起的灯,对郑蓉和叶婉清说:“基层医疗的‘根’在村医,只要留住人、配好药、给足支持,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的愿望,就能实现。”
二、城区组:县乡医疗的“双向奔赴”
柳若雪、沈清薇、苏瑶三人来到青石县人民医院时,院长正在办公室里发愁——内科专家号又被抢完了,门诊大厅里挤满了候诊的患者,而乡镇卫生院又频频来电话,请求派专家下乡支援。
“院长,我们来跟您商量专家下乡坐诊和分级转诊的事。”柳若雪递上《青石县县乡医疗资源共享方案》,“我们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每周安排县医院的内科、儿科、骨科专家,轮流去乡镇卫生院坐诊,每个专家每周至少下乡一次;第二步,建立‘分级转诊绿色通道’,乡镇卫生院看不了的病人,直接通过‘医疗资源共享APP’预约县医院的专家号和床位,县医院的病人病情稳定后,转去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医院康复治疗。”
院长眼前一亮:“这个方案好!我们医院的专家平时都忙得脚不沾地,下乡坐诊既能缓解乡镇的看病压力,也能让专家了解基层的病情,积累经验。分级转诊通道要是能打通,也能缓解我们医院的住院压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