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清晨,石桌上摊开着一张县域地图,青石县被红笔圈出,周边的平原县、湖区县、丘陵县则用蓝笔标注着不同的符号——平原县旁画着公路,湖区县旁画着渔船,丘陵县旁画着山峦。叶尘指尖划过地图,声音沉稳:“青石县的长效机制已经站稳脚跟,现在该把这把‘医疗惠民火’传到周边县域了。但各地地形、人口不一样,不能照搬青石的法子,得‘因地制宜’——平原县交通方便,就做规模化覆盖;湖区县靠水吃水,就建‘水上医疗站’;丘陵县乡镇分散,就搭‘医疗中转站’,先解决‘能看病、有药吃’的基本问题,再慢慢优化。”
柳若璃将三枚“医疗推广适配令”放在地图旁,令牌上分别刻着“平原”“湖区”“丘陵”的纹路:“这三枚令牌能根据不同县域的特点,调整仙力辅助的方向——平原县侧重流动医疗站的路线规划,湖区县侧重水上诊疗设备的适配,丘陵县侧重药品运输的路径优化。我们分三组出发,每十天在青石县汇合一次,交流推广中的问题和经验。”
最终九人分成三组:
- 平原组:叶尘、郑蓉、叶婉清,前往人口密集、乡镇集中的平原县,主攻“流动医疗站规模化 县乡医疗接驳”;
- 湖区组:柳若雪、沈清薇、苏瑶,前往村民散居在岛屿上的湖区县,搭建“水上医疗站 跨岛转诊通道”;
- 丘陵组:吴莲、苏晴、柳若璃(协同技术适配),前往乡镇分散、山路崎岖的丘陵县,建立“医疗中转站 专家驻点轮换”机制。
出发前,叶尘将仙力指南放在石桌中央:“记住,推广不是‘复制粘贴’,是‘按需调整’,多听当地百姓和医生的意见,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法子。”话音刚落,三枚“医疗推广适配令”同时亮起淡青色光芒,与地图上的县域符号遥相呼应,似在指引着这场跨越地形的医疗惠民之旅。
一、平原组:流动医疗站织网,接驳车打通末梢
叶尘三人抵达平原县时,正值秋收时节,田野里金黄的稻浪翻滚,公路两旁的村庄错落有致。平原县人口密集,全县有12个乡镇、86个行政村,但除了县城的两家医院,乡镇卫生院只有6家,且分布不均,偏远村庄的村民看病仍需骑电动车或坐公交,来回要两三个小时。
“平原县的优势是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适合搞流动医疗站规模化覆盖。”叶尘站在公路旁,看着往来的车辆说,“我们先选3个偏远乡镇试点,投放5辆流动医疗车,每辆车配备1名医生、1名护士和基础诊疗设备,每周固定时间进村义诊、送药、体检。”
郑蓉联系了平原县卫健委,很快就协调到了5辆闲置的中巴车,叶婉清则联系县医院,抽调了10名医生和护士,组成流动医疗团队。不到两天,5辆流动医疗车就改造完成——车身上喷着“平原县流动医疗站”的字样,车内分为诊疗区、药品区和体检区,诊疗区放着诊疗床、血压计、听诊器,药品区摆满了常用药,体检区则配备了便携式心电图机和血糖仪。
“我们先去最偏远的张家庄镇试点。”叶尘说着,带领车队驶向张家庄镇。刚到镇口,就看到村民们围了上来——镇里早就通过村广播通知了流动医疗站要来的消息,大家都带着病历本,等着看病。
“王大夫,我这高血压又犯了,你给我看看。”一位老太太拿着药盒,走进第一辆流动医疗车。医生王磊赶紧让她坐下,测量血压:“血压有点高,你之前吃的药效果不太好,我给你换一种,记得按时吃,下周我们再来给你测。”他一边说,一边从药品区拿药,详细地告诉老太太用法用量。
旁边的体检区,护士正在给村民们做体检:“大爷,您的血糖有点高,平时要少吃甜食,多运动。”“姑娘,我的心电图没问题吧?”“没问题,您放心,就是有点心率过缓,平时注意休息就行。”
不到半天,5辆流动医疗车就接诊了200多位村民,发放药品100多盒,做体检80多人次。张家庄镇的村民李大叔笑着说:“以前看病要坐公交去县城,来回要花两个小时,现在流动医疗车直接开到镇口,太方便了!”
但叶尘很快发现了新的问题:有些自然村离镇口还有五六里路,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小孩还是不方便过来。“我们得开通‘县乡医疗接驳车’。”叶尘对郑蓉和叶婉清说,“每天早上从各个自然村发车,把需要看病的村民送到流动医疗站,下午再送回去,车费由县里补贴,村民免费乘坐。”
平原县卫健委很快就落实了“医疗接驳车”计划,在每个乡镇开通了2-3条接驳线路,覆盖所有自然村。一周后,叶尘三人再次来到张家庄镇,看到接驳车正从各个自然村接村民过来,流动医疗站的接诊量比之前增加了30%。
“流动医疗站 接驳车,就像一张网,把平原县的医疗服务织到了每个村庄。”叶尘看着热闹的诊疗场景,对郑蓉和叶婉清说,“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全县12个乡镇,再增加10辆流动医疗车,让每个村民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