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二年(公元85年)
春天正月乙酉日,皇帝下诏书说:“法令规定,百姓家里生了孩子,可以免除三年的人头税。现在,只要是怀孕的妇女,每人赏赐三斛用来补养身体的谷物,她的丈夫也能免除一年的人头税。把这条写到法令里,以后就按这个执行!”皇帝还下诏给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说:“有些官吏就爱做表面功夫,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实际上根本不是。这种情况我看腻了,也被折腾得够呛!那些真正能让地方安定的官吏,为人诚恳朴实,不搞花架子。他们做事,每天看好像没什么成绩,可时间一长,效果就显出来了。就像襄城令刘方,当地官吏和百姓都说他不折腾人。他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政绩,但也算是靠谱的好官!如果把苛刻当成明察,把刻薄当成精明,把轻率当成恩德,把严厉当成威风,只要这四种坏风气一冒头,老百姓心里就会有怨气。我三番五次下诏书,传达旨意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可地方还是治理不好,有些百姓连生计都成问题,这毛病到底出在哪儿?大家好好想想以前的法令,一定要按我的意思把事情办好!”
这时候,北匈奴的首领车利涿兵等陆续带着人逃到汉朝边塞内,前前后后一共有七十三批人。当时北匈奴越来越衰落,内部人心离散。南匈奴在前面攻打,丁零部落从后面侵扰,鲜卑族在左边袭击,西域各国在右边进攻,北匈奴实在撑不住,只能远远地逃离故土。
南匈奴单于长去世后,单于汗的儿子宣继位,称为伊屠于闾鞮单于。
《太初历》已经用了一百多年,时间久了,节气推算就不太准,比实际天象慢了些。皇帝让治历官编、本梵等人仔细校对修订,制定出了《四分历》。二月甲寅日,新历法开始正式使用。
皇帝当太子的时候,曾向东郡太守、汝南人张酺学习《尚书》。丙辰日,皇帝到东方巡视,特意来到东郡,把张酺和他的学生,还有当地郡县的官吏都召集到官府庭院里。皇帝先以学生的礼仪,恭恭敬敬地听张酺讲了一篇《尚书》,之后才行君臣之礼。皇帝给张酺的赏赐特别丰厚,在场的人都跟着沾了光。
皇帝路过任城,亲自到郑均家里看望,还下令以后一直按尚书的俸禄标准给郑均发钱,直到他去世。当时的人都称郑均为“白衣尚书”(“白衣”指没有官职的人,意思是他没正式当官却享受尚书待遇)。
乙丑日,皇帝在定陶下田耕种,体验农事。辛未日,皇帝来到泰山,举行柴祭,把自己的功绩禀告给泰山之神;接着又到了奉高。壬申日,皇帝在汶上的明堂祭祀五帝;丙子日,大赦天下。戊寅日,皇帝前往济南。
三月己丑日,皇帝来到鲁国;庚寅日,在阙里祭祀孔子和他的七十二位弟子,还演奏了黄帝、尧、舜、禹、商、周六个朝代的乐舞,并把孔氏家族中二十岁以上的男子共六十二人都请来参加。皇帝问孔僖:“今天这场聚会,对你们孔氏家族来说,是不是很光荣啊?”孔僖回答:“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没有不尊重老师、重视道义的。如今陛下屈尊,亲自来到我们这小小的地方,这是陛下在尊崇先师,为自己的圣德增辉。要说光荣,我可不敢当。”皇帝大笑着说:“要不是圣人的子孙,哪能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随后就任命孔僖为郎中。
壬辰日,皇帝到东平,想起了已故的东平献王刘苍,就对刘苍的儿子们说:“想念一个人,就会来到他生活过的地方。地方还在,人却没了。”说着眼泪就把衣襟都打湿了。皇帝随后前往献王的陵墓,用猪、牛、羊三牲齐全的太牢之礼进行祭祀,还亲自在神位前叩拜,痛哭一场,尽情表达哀思。
当初东平献王回封国的时候,骠骑将军府的官吏丁牧、周栩因为敬佩献王爱贤下士,舍不得离开,就留在王府里做了几十年大夫,先后侍奉献王祖孙三代。皇帝听说这件事后,把两人都召见了。皇帝既同情他们多年得不到升迁,又想宣扬献王的美德,就把他们都提拔为议郎。
乙未日,皇帝到东阿,向北登上太行山,又来到天井关。夏天四月乙卯日,皇帝回到宫中。庚申日,皇帝到祖庙祭祀祷告。
五月,皇帝把江陵王刘恭改封为六安王。
秋天七月庚子日,皇帝下诏说:“《春秋》很看重‘三正’(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代表不同的历法岁首),也很慎重对待‘三微’(冬至一阳生,天统之正;腊月阴气受阳气感化,地统之正;正月万物萌动,人统之正)。以后修订法律,规定十一月和十二月不能判决囚犯,只在冬初十月判决就行了。”
冬天,南单于派兵和北匈奴的温禺犊王在涿邪山交战,杀了不少敌人,缴获了很多物资,然后凯旋而归。武威太守孟云上书说:“之前北匈奴和我们和亲,可南匈奴又去抢劫他们。北单于觉得汉朝骗了他,正谋划着侵犯边塞。我觉得应该把南匈奴抢来的人口送还,好安抚北单于。”皇帝下令让百官在朝堂上讨论这件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