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冬天十月,韩信和张耳带着几万兵马向东攻打赵国。赵王和赵国大将陈馀得知消息后,在井陉口集结了号称二十万的大军。
赵国的广武君李左车劝陈馀说:“韩信、张耳一路打胜仗,远离本土来作战,士气正旺。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难免挨饿;临时砍柴生火做饭,军队很难吃饱。井陉这条道特别窄,马车不能并排走,骑兵也没法列队前进。韩信他们走几百里路,粮草肯定在后面。您给我三万奇兵,我从小路绕过去截断他们的粮草;您这边深挖壕沟、高筑城墙,别和他们正面开战。这样他们进不能战,退不能回,野外又抢不到东西,不出十天,就能把韩信和张耳的脑袋送到您面前。不然的话,咱们肯定会被他们打败。”可陈馀一直标榜自己的军队是正义之师,不爱用奇谋诡计,他说:“韩信兵力少,还疲惫不堪,要是咱们避而不战,诸侯会觉得咱们胆小,以后都来欺负咱们。”
韩信派人悄悄打探消息,得知陈馀没采纳李左车的计策,高兴坏了,这才敢领兵前进。在距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的地方,军队停下来休息。半夜时分,韩信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拿一面红色汉军旗帜,从小路偷偷爬上小山,监视赵军。韩信叮嘱他们:“赵军看到我们撤退,肯定会全军出动来追,你们趁机冲进赵军营地,拔掉他们的旗帜,换上咱们的红旗。”他又让副将给士兵们分发简单的食物,说:“今天打败赵军后再好好吃饭!”将领们都不太相信,敷衍着回答:“好。”韩信解释道:“赵军已经提前占据了有利地形扎营,而且他们没见到我的主帅大旗和战鼓,不会轻易攻击先头部队,怕我们走到险要地方又退回去。”随后,他先派一万人打前站,出了井陉口后,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远远看见,都嘲笑汉军不会用兵。
天亮后,韩信竖起主帅大旗,敲着战鼓从井陉口出击。赵军打开营门迎战,双方激战了很久。这时,韩信和张耳假装丢了战旗、战鼓,往河边的汉军阵地跑去。河边的汉军打开营门接应,又和赵军拼命厮杀。赵军果然倾巢而出,争抢汉军的战旗和战鼓,全力追击韩信和张耳。等韩信、张耳退到河边营地,汉军将士们为了活命,个个死战不退,赵军根本打不垮。与此同时,韩信事先埋伏的两千轻骑兵,看到赵军营地空了,立刻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追不上韩信等人,想撤回营地,却发现营地里全是汉军红旗,以为赵王和将领们都被汉军抓了,顿时乱成一团,四处逃窜。赵军将领即使斩杀逃兵,也无法稳住局面。汉军前后夹击,把赵军打得大败,在泜水边斩杀了陈馀,活捉了赵王歇。
战斗结束后,将领们献上敌人首级和俘虏,向韩信祝贺,同时好奇地问:“兵法上说,排兵布阵要右边靠山,前方和左边临水泽。可您却让我们背水列阵,还说打完胜仗再吃饭,我们当时都不理解,为什么反而能取胜呢?”韩信说:“这其实也在兵法里,只是你们没注意到。兵法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而且我平时和这些士兵没有深厚的感情,就像赶着集市上的人去打仗。如果不给他们置于绝境,让他们为了保命各自死战,要是给他们留条活路,早就全跑了,还怎么打仗呢?”将领们听了,都心服口服。
韩信下令,谁能活捉广武君李左车,就赏千金。有人把李左车绑来后,韩信亲自给他松绑,让他面朝东坐着,把他当作老师一样对待。韩信问李左车:“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怎么做才能成功呢?”李左车推辞说:“我是个失败的俘虏,哪有资格商量大事!”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到了秦国,秦国称霸。不是他在虞国愚蠢,在秦国聪明,而是国君用不用他的计策、听不听他的建议的问题。要是陈馀听了您的计策,我韩信早就被抓了。正因为他没听您的,我才有机会向您请教。我真心向您请教,希望您别推辞。”李左车说:“如今将军您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活捉了夏说;向东拿下井陉,不到一上午就打败了赵国二十万大军,杀了陈馀,名声威震天下。各地百姓都放下农具,穿好衣服,吃好饭,等着听您的命令,这是您的优势。但士兵们已经很疲惫了,再打仗很难取胜。现在您要是带着疲惫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坚固的城池,想打打不下来,久攻不下,军队的弱点就暴露了,时间一长,粮草也会耗尽。燕国不投降,齐国肯定也会加强防备。燕、齐两国和您僵持不下,那么刘邦和项羽谁能得天下就不好说了,这是您的劣势。善于用兵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用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韩信问:“那该怎么办呢?”李左车回答:“我觉得您现在最好按兵不动,安抚赵国百姓,附近的百姓肯定会每天送来牛肉美酒犒劳士兵。您做出要攻打燕国的架势,再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去燕国,把您的优势摆出来,燕国肯定不敢不投降。燕国投降后,再向东对付齐国,到时候就算齐国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这就是先造声势,再采取实际行动。”韩信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按李左车的计策办,派使者去燕国,燕国很快就投降了。韩信派人向汉王刘邦报告,还请求封张耳为赵王,刘邦同意了。后来,楚军多次派奇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张耳和韩信来回救援,顺便平定了赵国的城邑,还派兵支援刘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