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襄阳的城门迎着曹军的铁蹄缓缓开启,蔡瑁的降印沾着荆州的尘土,递到曹操手中。当曹操的目光从蔡夫人的裙裾移向蒯越的竹简、文聘的刀光时,乱世枭雄的“私欲”终究让位于“霸业”——他要的不是一时的温存,而是荆州的人才、稳固的后方,以及追上刘备、彻底平定荆襄的最终胜利。刘琮赴许路上的血,精骑追击扬起的尘,都在为这场“荆州易主”的大戏,添上最凛冽的注脚。
一、大军压境:铁蹄踏破襄阳城 蔡瑁献印媚孟德
襄阳城外,曹军的旌旗如林,十万大军列阵于护城河外,甲胄在秋日下泛着冷光。曹操骑着乌骓马,身着玄色丞相袍,腰间佩着“孟德剑”,目光扫过城头,威严的气息让城上的守军纷纷低头。
“开城门!”蔡瑁穿着银色锦袍,亲自站在城头,对着城下高声喊道。他身后的张允、蒯越等人,虽面带复杂,却也只能跟着躬身——刘琮已降,襄阳再无抵抗的底气。
城门“嘎吱”作响地打开,蔡瑁带着荆州文武百官,捧着荆州牧的印绶,快步走到曹操马前,双膝跪地:“罪臣蔡瑁,率荆州文武,献襄阳城及荆北九郡印绶,愿归顺丞相,助丞相一统天下!”
曹操翻身下马,接过印绶,指尖摩挲着印上的“荆州牧”篆文,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德珪(蔡瑁字)识时务,免你等先前‘助刘抗曹’之罪。起来吧,襄阳的安稳,还要靠你们。”
蔡瑁大喜,连忙起身,躬身引路:“丞相,请入城!城中已备下宴席,为丞相接风洗尘;刘州牧(刘琮)与蔡夫人,也在州牧府等候丞相。”
曹操点头,率许褚、张辽等将领入城。襄阳城内,百姓们躲在门后,偷偷看着这支“汉贼”大军,却没见到预想中的烧杀抢掠——曹操早已下令“敢扰百姓者,斩”,此刻的他,需要的是“仁主”的形象,而非“暴君”的骂名。
路过州牧府时,曹操瞥见府内廊下,一个穿着素色长裙的妇人正悄悄张望——正是刘琮的母亲蔡夫人。妇人眉如远山,眼含怯意,倒有几分姿色,曹操心中微动,脚步顿了顿。
就在这时,蒯越快步上前,躬身道:“丞相,荆州人才库已整理完毕,文有蒯良、韩嵩等二十余人,武有文聘、王威等十余人,皆在府中待命,恳请丞相亲见。”
曹操眼中的微动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才”的重视——他清楚,此刻若沉迷女色,定会让荆州文武寒心,比起一个蔡夫人,二十余名文臣、十余名武将,才是平定荆州、进而一统天下的关键。“好!先去见各位贤才,宴席与刘州牧之事,稍后再说。”
二、笼络才俊:蒯氏献谋安荆襄 孟德放权显诚意
州牧府的议事厅内,荆州文武分列两侧,气氛略显紧张。曹操坐在主位上,目光先落在蒯越身上——蒯越是荆州士族领袖,“蒯氏在,荆州安”,拉拢了他,便等于稳住了荆州士族。
“异度(蒯越字),”曹操开口,语气平和,“荆州初定,百姓未安,吏治未清,你可有良策?”
蒯越躬身道:“丞相,荆州之乱,源于‘主弱臣疑’。今丞相接管,当‘宽赋税、抚流民、用旧吏’:宽赋税以安百姓,抚流民以增户口,用旧吏以稳吏治。如此,不出三月,荆州必安。”
曹操点头,眼中满是赞赏:“说得好!就依你之策,封你为章陵太守,总领荆州民政,蒯良为丞相掾,辅佐你处理政务。”
蒯越、蒯良连忙躬身谢恩——曹操不仅采纳他们的计策,还委以重任,这让荆州文臣们瞬间放下了大半戒心。
接着,曹操的目光转向文聘。文聘站在武将列首,握着长刀,神色冷峻,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躬身行礼。曹操笑道:“仲业(文聘字),为何见我而不拜?”
文聘抬头,语气坚定:“丞相,文聘乃刘表旧将,未能守住荆州,已属失职;今刘州牧归降,文聘若再拜新主,恐负刘表公在天之灵。若丞相容我,文聘愿率部驻守荆北,抵御刘备、孙权,以赎前罪;若丞相不容,文聘愿死,不求苟活。”
这番话让厅内瞬间安静,蔡瑁等人吓得脸色发白——竟敢对曹操如此说话,简直是找死!可曹操却抚掌大笑:“好!好一个‘不负旧主’!我要的就是你这样的忠义之士!封你为讨逆将军,率五千兵马,驻守樊城,仍统荆州旧部,日后若立战功,再加重用!”
文聘愣住了,随即反应过来,双膝跪地,声音带着激动:“末将文聘,谢丞相不杀之恩!定不负丞相所托,守住荆北!”
其他武将见状,也纷纷躬身行礼——连文聘这样“抗命”的都能得到重用,他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曹操看着厅内臣服的文武,心中暗喜:荆州的人才,算是彻底收服了。
三、处置刘琮:借道赴许埋隐患 半途劫杀留疑云
安抚完文武,曹操才召见刘琮。刘琮只有十五六岁,穿着青色官服,站在曹操面前,吓得浑身发抖,连头都不敢抬。蔡夫人陪在一旁,眼神躲闪,却忍不住偷偷打量曹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