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暮春,历阳的护城河涨着新绿的水,岸边的柳树垂着嫩条,却挡不住少年英雄的马蹄声。孙策的虎头枪刚沾过牛渚的血,周瑜的羽扇已拂过江东的风,吕莫言的枣木枪还带着护民的温,而太史慈的长枪,正等着在神亭岭与宿命的对手相遇。一场迎接、一次误认、一场单挑、一次劝降,在这个春天,为江东基业的搭建,添上了最鲜活的几笔。
一、历阳迎:公瑾牵袖引莫言 伯符初见误随从
历阳城外的官道上,周瑜牵着吕莫言的手,站在一棵老柳树下。春风拂过,周瑜的青衫衣角与吕莫言的粗布劲装轻轻相触,两人并肩而立的身影,在嫩绿的柳色里,透着一股无需言说的默契——自庐江相识,两人常一起论兵、练枪、护流民,早已成了彼此最信任的人。
“伯符的马蹄声近了。”周瑜侧耳听了听,嘴角扬起笑意。他松开吕莫言的手,顺手理了理对方肩上的枣木枪带——那杆枣木枪是吕莫言亲手做的,枪杆上还留着他练“落英廿二式”时磨出的细痕。
吕莫言点点头,目光望向官道尽头。很快,一队兵马出现在视野里——为首的少年骑着白马,身着墨色劲装,腰间悬着虎头枪,正是孙策。他身后跟着程普、黄盖、韩当,还有一万余名孙坚旧部,铠甲虽旧,却步伐整齐,透着一股锐不可当的气势。
“公瑾!”孙策老远就看到了周瑜,勒紧马缰,翻身下马,快步冲过来,一把抱住周瑜,“我就知道你会来!有你在,我心里就踏实了!”
“伯符,别来无恙?”周瑜笑着拍了拍他的背,转头拉过吕莫言,“这位是吕莫言先生,我常跟你提的——在庐江护流民、练‘落英廿二式’保一方平安,前几日还帮我分析江东局势,提出先取牛渚断刘繇粮草的计策。”
孙策的目光落在吕莫言身上。见他穿着普通劲装,背着一杆不起眼的枣木枪,不像将领,倒像个随从,便只是随意点了点头,又转回头跟周瑜说话:“公瑾,这次脱离袁术,多亏了你之前传的信!我用父亲留下的玉玺,换了一万旧部和三千兵马,如今总算能放手干一番事业了!”
吕莫言站在一旁,没有丝毫不满——他本就不是爱张扬的人,只安静地看着孙策与周瑜交谈,目光落在孙策腰间的虎头枪上,那枪杆上的虎纹,和孙坚当年用过的枪一模一样,让他想起子戎曾提过的“孙坚忠勇”。
“伯符,你可别小看莫言先生。”周瑜看出孙策的疏忽,笑着补充,“前几日庐江有乱兵劫掠流民,莫言先生单枪匹马,用‘落英廿二式’击退数十乱兵,还教流民练基础枪术自保。他不仅武艺高强,更懂护民,是难得的义士。”
孙策闻言,猛地愣住。他这才认真打量吕莫言——对方虽衣着朴素,眼神却沉稳坚定,腰间的枣木枪虽不起眼,却透着一股内敛的锋芒。他想起自己刚到历阳时,看到流民对周瑜身边的人赞不绝口,说“有位吕先生护着我们,不怕乱兵”,原来就是眼前这人。
“莫言先生!”孙策连忙上前一步,对着吕莫言躬身行礼,语气满是歉意,“是策眼拙,竟没认出先生是位英雄!方才多有怠慢,还望先生恕罪!”
吕莫言连忙扶起他:“少将军不必多礼!莫言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不敢当‘英雄’二字。”
孙策看着他,心中愈发敬佩——这样有本事却不张扬、心怀百姓的人,正是他平定江东最需要的人才。他握住吕莫言的手,真诚地说:“先生若肯留在我身边,策愿以心腹待之,共平江东,护百姓平安!”
“莫言正有此意。”吕莫言点头应下。一旁的周瑜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吕莫言的加入,会让孙策的江东班底,更添一份“护民”的底气。
二、神亭战:子义单骑劫敌营 伯符十三遇劲敌
孙策与周瑜、吕莫言汇合后,很快制定了进攻江东的计划:先取牛渚(今安徽马鞍山)断刘繇粮草,再攻曲阿(今江苏丹阳)灭刘繇主力。
牛渚之战异常顺利——孙策率军击溃刘繇部将张英,缴获大量粮草,还收服了蒋钦、周泰两员猛将。消息传到曲阿,刘繇吓得坐立不安,连忙召集部将商议对策。
“孙策小儿,不过仗着父亲旧部,有何惧哉!”一个身材魁梧的将领站出来,声音洪亮。他身着银甲,手持长枪,正是刘繇麾下的太史慈。
太史慈本是东莱名士,因避乱来到江东,投在刘繇麾下,却因出身不高,一直不受重用。如今见刘繇慌乱,便主动请战:“末将愿率一队骑兵,夜劫孙策大营,定能生擒孙策,解曲阿之围!”
刘繇半信半疑,却也无计可施,只能拨给太史慈五十名骑兵。太史慈知道刘繇不信任自己,却也不在意——他只想用实力证明自己,更想会会那位“小霸王”孙策。
当晚,太史慈带着五十名骑兵,悄悄摸到孙策的大营外。他见营中灯火稀疏,以为孙策防备松懈,便大喝一声,率军冲入营中。可刚冲进去,就发现营中空无一人——原来孙策早有防备,故意设下空营,就等太史慈来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