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冬末·襄阳南漳水镜庐)
襄阳城外的风裹着冰碴,刮得刘备锦袍猎猎作响。他刚顺着桑林小路逃出蔡府范围,身后就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那是张允的骑兵,铁蹄踏在冻土上“嘚嘚”响,像追着性命的鼓点。探马远远来报:“主公!张允带五百骑兵追来了!他喊着‘拿下刘备赏百亩桑田’,骑兵们都红着眼往前冲!”
赵云立刻勒住马,翻身下马护在刘备身前,龙胆亮银枪在暮色里泛着冷光,枪尾的红绸沾了些桑枝上的霜:“主公,您先走!我断后!用‘缠枝锁柔’式卸他们兵器,不伤人命,拖到您安全了就来追!”他话音刚落,张允的骑兵已近在眼前,为首的张允手提大刀,刀刃映着残阳,指着刘备大喊:“刘备休走!你私逃宴席,定是包藏祸心!今日不拿下你,我张允誓不回襄阳!”
赵云催马迎上去,枪尖一挑,“寒潭映月”式展开——枪面斜对残阳,强光晃得骑兵们睁不开眼,他趁机侧身避开张允的刀,枪杆轻轻一缠,就把张允的刀挡在半空:“张将军,玄德公赴宴是客,你带兵追击,是想让天下人说蔡瑁‘设宴害贤’?厅外襄阳百姓都看着,你若真动了手,蔡将军的名声可就全毁了!”
张允气得脸色涨红,挥刀再砍:“少废话!我只知拿贼,不管什么名声!”两人缠斗起来,赵云的枪法柔中带劲,每一招都只卸力不伤人,骑兵们见主将被制,不敢贸然上前,只能围着打转。刘备知道赵云拖不了太久,又见前方有条岔路通向深山——探马曾说过,南漳深山里隐居着水镜先生司马徽,是当世贤士,便对赵云喊:“子龙,我去南漳访水镜先生,你脱身后代我回新野报信,徐庶先生还在等着消息!”说罢,催马往深山奔去。
张允见刘备跑了,想弃赵云去追,却被赵云的枪缠住手腕,动弹不得:“想追主公,先过我这关!”他故意放慢招式,拖延时间,眼瞅着刘备的身影消失在山林里,才虚晃一招,策马往新野方向去——他知道,追不上刘备,至少能去新野扰扰流民,也算给蔡瑁一个交代。
刘备快马奔了半个时辰,来到一处深潭边——这潭叫“跃龙潭”,潭水幽绿得像被两岸的竹林染透,水面飘着几片新落的竹叶,潭上没有桥,只有三根半沉的枯木歪歪扭扭架在水面,风一吹就晃得厉害,枯木上还沾着湿滑的青苔,稍不留神就会坠入潭中。身后隐约传来马蹄声,张允的骑兵竟绕了近路追来,为首的校尉喊:“刘备!前面是死路,你逃不掉了!”
刘备翻身下马,解下腰间的桑丝帕——那是陈婆婆亲手缝的,帕角绣着小梨纹,针脚里还沾着些桑泥,是他护民的念想。他把帕子缠在手腕上防滑,又弯腰从潭边折了根结实的桑枝握在手里,深吸一口气——他想起在常山护流民时,曾踩着桑枝跳过结冰的河,如今这潭虽险,却比不上流民们期盼安稳的眼神。
他纵身跃向第一根枯木,脚下的枯木微微晃动,却被他稳稳压住——桑枝在手里借力,身形如燕,掠过水面时,衣摆扫过潭水,溅起的水珠落在锦袍上,却没乱了半分脚步。第二根枯木离水面更近,他踩着木端的凸起,再一跃,指尖几乎碰到对岸的竹枝;最后一步,他踩着潭中央露出的青石,借力腾空,稳稳落在对岸的草地上,刚站稳,就见张允的骑兵追到潭边,对着他气急败坏地喊:“刘备!你有种别跑!”
刘备望着潭对岸的骑兵,冷笑一声:“蔡瑁想拦我,还差得远!这跃龙潭挡不住我,你们也挡不住护民的路!”说罢,转身钻进竹林——竹林密得能遮天蔽日,骑兵进不来,他终于安全了。
往里走了约莫半里地,就见炊烟从竹林间飘出,裹着淡淡的桑芽香,那香味清润,是煮茶的气息。再近些,一座竹舍隐在林中:竹舍用老竹搭建,屋顶覆着茅草,门前挂着块梨木牌,刻着“水镜庐”三个字,字体清瘦却有力,牌下挂着串桑枝编的风铃,风一吹,“叮铃”响得轻缓,像流民孩童的笑声。竹舍周围种着几株新栽的湖桑,芽儿刚冒绿,嫩得能掐出水,旁边摆着个陶盆,里面养着几尾红鲤,鱼戏莲叶间,透着隐士的清雅;陶盆旁还放着个竹筐,里面装着刚采的桑芽,芽尖泛着浅紫,是煮茶的好材料。
刘备放轻脚步,走到竹舍前,对着门内轻声探问:“晚辈刘备,自新野来,因遭蔡瑁追击,特来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徽,望先生赐见——晚辈无他求,只求先生为护民、抗曹指条明路。”
片刻后,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穿白衣的老者走出来,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脸上的皱纹里都透着温和,手里握着柄竹扇,扇面上画着片桑林,林里有流民栽苗、孩童摘果,正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他扫了眼刘备沾着泥和水的锦袍,又望向跃龙潭的方向,笑着拱手:“玄德公护民之名,老夫早有耳闻——蔡瑁的人,老夫已让小童引去后山的荒桑林了,公可安心。快请进,桑芽茶刚煮好,趁热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