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章武元年(221年)秋,蜀地的秋风卷着白衣孝旗,从成都一路向东,直扑荆州。刘备的复仇之火燃尽了理智,诸葛瑾的恳切书信挡不住蜀军的铁蹄,张苞、关兴的少年锐气踏碎了东吴的防线,而黄忠的血染征袍,却成了这场复仇之战中,第一个警示“骄兵必败”的信号。建业的孙权焦头烂额,邺城的曹丕隔岸观火,夷陵的山路上,一场决定三国走向的大战,已在蜀军的连胜与骄狂中,悄然酝酿。
一、复仇兴师:白衣十万出蜀川 玄德怒誓踏建业
成都城外的校场上,十万蜀军将士皆披白衣,甲胄上系着黑纱——这是为关羽、张飞(名义上)挂的孝。刘备身着素色王袍,手持马鞭,站在高台上,目光如炬地扫过全军,声音因悲愤而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孙权小儿,背盟弃义,杀我二弟,夺我荆州!此仇不共戴天!今日,孤亲率大军伐吴,若不灭东吴,不擒孙权,誓不还蜀!”
台下将士齐声呐喊:“不灭东吴,誓不还蜀!”声浪震得校场边的旗帜猎猎作响。
诸葛亮站在刘备身侧,眉头紧锁,再次上前劝谏:“主公,东吴有陆逊坐镇,此人虽年轻,却智谋过人;且曹丕在北虎视眈眈,若我军久战不下,恐遭两面夹击。不如先遣使与孙权交涉,若能归还荆州,诛杀范疆、张达,可暂息兵戈,再图北伐。”
赵云也附和道:“丞相所言极是!主公,关羽将军之仇当报,但需以大局为重,不可意气用事。”
刘备猛地挥手,打断两人:“孔明、子龙,不必多言!二弟、三弟之仇,一日不报,孤一日难安!范疆、张达已逃入东吴,孙权若真有诚意,为何不将二人献上?今日,这兵,孤是伐定了!”他转身下令,“赵云为先锋,率一万精兵先行;张苞、关兴为左右翼,随孤主力跟进;孔明留守成都,辅佐太子监国!”
诸葛亮望着刘备决绝的背影,长叹一声——他知道,这场被仇恨裹挟的战争,已注定难以回头。而队列中的张苞、关兴,年轻的脸上满是激动,握着父亲留下的兵器,恨不得立刻杀到东吴,为父报仇。
二、诸葛求和:书信恳切陈大义 玄德怒撕拒吴使
蜀军刚出蜀境,建业的孙权便收到了消息,顿时慌了手脚。他在吴侯府内来回踱步,对陆逊道:“刘备来势汹汹,十万大军压境,若真打起来,我军恐难支撑,不如再遣使求和,许他归还荆州南部三郡,再将范疆、张达交给他处置,或许能让他退兵。”
陆逊道:“吴侯,刘备被仇恨冲昏头脑,求和未必能成,但可一试——诸葛瑾与诸葛亮是兄弟,派他去交涉,或许能有一线生机。”
孙权当即召来诸葛瑾,命他即刻前往蜀营求和,并亲笔写下书信,让诸葛瑾转交刘备。诸葛瑾星夜赶路,终于在蜀军抵达白帝城时追上了大军。
“在下诸葛瑾,求见汉中王,有要事相商!”诸葛瑾在营外高声喊道。
刘备听闻是东吴使者,本想不见,却被赵云劝道:“主公,不如先听听他要说什么,若孙权真有诚意,也可避免生灵涂炭。”
刘备冷着脸召见诸葛瑾,只见诸葛瑾躬身递上书信,恳切道:“汉中王,我家吴侯深知得罪了大王,愿归还荆州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将范疆、张达绑送大王营中,再送黄金万两、锦缎千匹,赔罪请和。吴侯还说,刘主与我主本是盟友,当共抗曹魏,若因私情而废天下大义,恐让曹丕坐收渔利啊!”
刘备接过书信,只扫了一眼,便猛地撕得粉碎,怒喝道:“孙权的鬼话,孤岂会相信!他杀我二弟、三弟,夺我荆州,如今才来求和,晚了!告诉你家主子,要么束手就擒,要么等着孤踏平建业!滚!”
诸葛瑾见刘备态度坚决,知道求和无望,只得叹息着离开。返回建业后,他向孙权复命:“吴侯,刘备复仇之心已决,求和不成,只能备战了。”
孙权面色凝重,咬牙道:“既然如此,便与他一战!但曹丕在北,若不稳住他,我军腹背受敌,必败无疑。立刻派人护送于禁回魏,向曹丕称臣,请他出兵袭扰汉中,牵制蜀军!”
三、孙权联魏:囚将送还称臣属 曹丕坐观隔岸火
几日后,东吴使者带着于禁,抵达邺城。使者跪在曹丕面前,呈上孙权的表章:“吴侯孙权,愿向魏王称臣,岁岁纳贡,恳请魏王出兵袭扰汉中,助我东吴抵御蜀军。”
曹丕拿着表章,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他早已看穿孙权的心思,不过是想借曹魏之力缓解压力。他召来司马懿、贾诩商议:“孙权称臣求兵,诸位以为当如何应对?”
司马懿道:“魏王,孙权此举,实乃缓兵之计。我军刚稳定内部,正筹备禅汉之事,不宜轻易出兵。不如表面答应孙权,许他封爵,却按兵不动,坐观吴蜀相斗,待两败俱伤,再出兵南下,可一举平定江南。”
贾诩附和道:“仲达所言极是。若出兵袭汉中,蜀军未必会退,反而可能与我军结怨;若坐观其变,无论吴蜀谁胜,都将元气大伤,对我军有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