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盛城的演武场上,含铬青铜打造的兵器在阳光下泛着冷冽寒光,士兵们操练的呼喝声震得地面微微发颤。王大柱攥着腰间的青铜刀,刀把被汗水浸得发烫,他大步流星地冲向城墙,周奎城主正站在那里,望着皇城的方向出神。
“五特大人!”王大柱的嗓门像洪钟,一开口就盖过了周围的操练声,“咱们的铬铁长城都快修到山顶了,士兵们的刀也磨得锃亮,啥时候出兵打皇城啊?再拖下去,我这手都快痒得忍不住了!”
周奎也转过身,脸上带着几分急切:“大人,王兄弟说得对。赵宏那厮把城门钉死,还杀了不少百姓,咱们不能再等了!城里的粮草够吃半年,含铬青铜箭也造了上万支,只要您一声令下,咱们三天就能把皇城围得水泄不通!”
五特正弯腰查看城墙上新砌的青条石,手指拂过石缝里的糯米灰浆,闻言直起身,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他指着远处皇城的方向,那里隐约可见灰蒙蒙的轮廓,像一头困在笼里的野兽。
“不急。”五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现在的皇城,就像一口烧红的铁锅,咱们要是直接扑上去,只会被烫到。不如先让他们在恐惧里多待几天,等这口锅凉下来,咱们再动手,才能不费吹灰之力。”
王大柱挠了挠头,一脸不解:“恐惧?他们都把城门钉死了,还能怕啥?大不了就是鱼死网破呗!”
周奎也皱起眉头:“大人,赵宏虽然疯癫,但皇城的城墙毕竟厚实,还有不少禁军守卫。要是等他缓过神来,说不定会想出什么歪点子,到时候咱们再打,反而麻烦。”
五特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山谷里回荡,惊飞了几只栖息在松树上的鸟儿。他拍了拍王大柱的肩膀,又拍了拍周奎的胳膊:“你们啊,只看到了皇城的城墙,却没看到城墙里的人心。赵宏把城门钉死,就是怕人逃;他杀百姓,就是怕人反。现在的皇城,早就成了一座牢笼,里面的人每天都在想,五特会不会打进来,自己会不会死。这种恐惧,比咱们的含铬青铜刀还厉害,用不了多久,他们自己就会乱起来。”
王大柱还是不太明白,刚想再问,五特却摆了摆手:“别问了,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现在啊,咱们就等着看好戏,看看赵宏那厮,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周奎看着五特胸有成竹的样子,心里虽然还有些疑惑,但也不再多言——他知道,五特从来不会做没把握的事。王大柱也只好作罢,心里却暗暗憋着一股劲,只盼着出兵的那天早点到来,好亲手砍了赵宏那个昏君。
而此时的皇城太和殿,早已没了往日的威严。殿内的金砖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稻草,稻草上散落着被褥、枕头,还有吃剩的窝头和咸菜坛子。文武百官们穿着皱巴巴的朝服,有的靠在柱子上打盹,有的坐在稻草上搓着手,还有的围着一个小火炉,煮着从家里带来的米糠粥。整个大殿,活像一个乱糟糟的难民营。
赵宏歪在龙椅上,龙袍上沾着饭粒和油渍,他打着哈欠,眼神浑浊地扫过殿内的大臣:“都别睡了!从今天起,谁也不准离开太和殿半步!谁要是敢走,就诛他九族!”
大臣们吓得一个激灵,连忙坐直身体,却没人敢说话。他们已经在这殿里待了三天了,吃在这,睡在这,连洗脸都只能用殿外井里的凉水。有的人实在受不了,偷偷哭了起来,却又怕被赵宏听到,只能捂着嘴,肩膀一抽一抽的。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臣突然跪了下来,声音哽咽:“陛下,臣……臣想孩子了。臣的小孙子才三岁,还发着烧,臣想回去看看他……”
赵宏猛地坐起来,眼睛瞪得像铜铃:“想孩子?你以为就你有孩子?朕的儿子还被关在东宫呢!现在什么时候了,你还敢提这种要求?”
老臣吓得趴在地上,不停地磕头:“陛下饶命!陛下饶命!臣再也不敢了!”
赵宏却突然笑了,笑得让人毛骨悚然:“想孩子是吧?行啊,朕成全你。传朕旨意,把所有大臣的子女,不管大小,都接到皇宫里来!没结婚的大臣,就把你们的兄弟姐妹、侄子侄女都接来!反正城门也钉死了,大家都别想独善其身,就在这皇宫里,一起等着五特打进来!”
大臣们都愣住了,随即脸上露出了绝望的神色。他们知道,赵宏这是要把他们的家人都当成筹码,只要他们敢有异心,家人就会遭殃。可他们又不敢反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亲兵们冲出皇宫,去各家接人。
没过多久,皇宫里就变得热闹起来。一群穿着各式各样衣服的孩子,哭哭啼啼地被领进了太和殿,后面跟着一群面色慌张的妇女和老人。孩子们看到殿内乱糟糟的景象,哭得更凶了;妇女们抱着孩子,不停地抹眼泪;老人们则唉声叹气,不停地摇头。
赵宏看着这混乱的场面,心里却生出一丝病态的满足。他觉得,这样一来,大臣们就再也不敢背叛他了——他们的家人都在这皇宫里,要是他死了,他们的家人也活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