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一年冬,尼罗河上游弥漫着肃杀之气。阿克苏姆边境部队的挑衅日益频繁,而炎汉王都“洛阳”的指令,也已送达张飞手中:“伺机而动,予敌重创!”
张飞,这位脾气火爆的猛将,在岁月的洗礼和无数战役的磨砺下,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横冲直撞的莽夫。
他逐渐领悟了兵法的精髓,学会了用智慧和策略来指挥战斗。在面对敌军时,他没有选择轻率地发起正面冲突,而是精心策划了一个巧妙的陷阱,以智取胜。
他精心挑选了一个战略要地,名为“弯月谷”,作为伏击敌人的理想场所。
这个山谷位于南疆塞以南大约三十里的地方,地形独特,谷口狭窄如同瓶颈,而谷内却是一片开阔地,非常适合隐藏伏兵。
两侧的山丘陡峭险峻,为设伏提供了天然的掩护,使得敌军一旦进入便难以逃脱。
为了引诱敌人上钩,张飞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他组织了一支大约五百人的运粮队伍,由经验丰富的老兵担任指挥,负责押送着一队看似满载粮食和军需品的辎重车。
但实际上,这些车辆中装载的大部分是干草和伪装物,真正的粮食和物资被巧妙地隐藏起来,以减少损失的风险。
这支队伍在南疆塞集结完毕后,便大张旗鼓地出发了。他们沿着通往弯月谷的道路缓缓前进,故意制造出一种松懈和薄弱的假象。
张飞还巧妙地安排了一些“逃散”的土着牧民,让他们在阿克苏姆的边境哨所附近散布消息,声称有一支运输队伍因为疏忽大意,护卫力量薄弱,运送着大量珍贵的粮食和物资。
这些牧民在边境哨所附近假装无意中透露消息,同时又表现出一副害怕被发现的样子,使得哨所的守军信以为真,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消息迅速传到了敌军将领的耳中,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轻易获取补给的好机会,于是决定趁机发动袭击,夺取这批“唾手可得”的辎重。
张飞的计划一步步地按照他的预期进行,敌军果然上钩,开始向弯月谷进发。而张飞则在暗中观察,等待着最佳时机,准备给敌人一个致命的打击。
张飞亲自带领着八千名汉军的精锐部队,他们中包括了两千名身披重甲、手持长矛强弩的步兵,这些士兵是汉军中的精英,他们的存在使得汉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在夜色的掩护下,这支主力部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营地,他们如同幽灵一般,潜伏在弯月谷两侧的山林之中。
张飞深知这场伏击战的重要性,他下达了严格的命令,要求所有士兵在行动中不得发出任何声响,马匹的蹄子被布包裹,以防止发出声响,同时严禁点燃任何火光,以免暴露行踪。
与此同时,张飞还精心策划了另一部分的行动。他指派了自己的儿子张苞,带领两千名骑兵,隐蔽在谷口之外的有利地形中。
张苞的任务是在敌军全部进入山谷后,迅速封锁谷口,切断敌军的退路,确保伏击的成功。张苞深知责任重大,他和他的骑兵们在夜色中静静地等待着,准备随时执行张飞的命令。
在阿克苏姆北部边境,一位年轻的将领盖布雷(Gebre)正急切地寻找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当他得知有一支孤立无援的汉军运输队正在北进时,盖布雷不顾副将的劝阻,决定亲自率领三千名步兵(其中包括五百名战象兵)离开要塞,快速北进。
盖布雷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渴望通过截获这批“补给”来为自己赢得荣誉。
汉军的运粮队在得知盖布雷的动向后,按照张飞的计划,开始佯装惊慌失措。他们故意丢弃了一些辎重,制造出混乱不堪的假象,然后向弯月谷内“溃逃”。
盖布雷看到这一幕,心中大喜,他以为汉军已经失去了抵抗的意志,于是毫不犹豫地率领部队追入了山谷。
他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张飞精心设计的陷阱,而他自己和他率领的部队,即将成为这场伏击战中的猎物。
当阿克苏姆军队的士兵们满心以为胜利在望,完全进入那狭窄的谷地,开始“追击”那些四散奔逃的汉军辅兵时,突然之间,山谷两侧的鼓声震天响,号角齐鸣,如同战场上的战神在怒吼!
“大汉张翼德在此!蛮夷受死!”一声怒吼,如同霹雳一般,在山谷中回荡,震撼着每一个士兵的心灵。
刹那间,两侧山丘上箭如雨下,尤其是那些专门针对战象眼睛和腿部的强弩,给阿克苏姆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混乱。滚木礌石随之倾泻而下,如同天降的灾难,砸向那些毫无防备的敌军。
盖布雷大惊失色,心知中计,急忙下令后队变前队,向谷口撤退。然而,为时已晚。张苞率领的骑兵如同铁闸般封死了谷口,强弓硬弩对准了试图突围的敌军,每一箭都带着致命的杀气。
山谷内,阿克苏姆军的阵型大乱,战象受惊狂奔,踩踏己方士兵,场面一片混乱。士兵们的惨叫声、战象的哀嚎声、战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如同地狱的交响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