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炎汉王国进入了一个外松内紧的关键时期。
外部,来自阿克苏姆的直接军事威胁因弯月谷之败而暂时消退;内部,则围绕着帝国西进战略的落实和王国内部的深度整合,展开了新一轮的布局。
天启二十二年春,一支规模空前的舰队出现在瀛洲岛以西的海平面上。
旌旗招展,最大的楼船之上,飘扬着“甘”字大旗和象征帝国海军总督的旌节。甘宁,奉皇帝王韧之命,正式驾临西洋。
在瀛洲岛扩建一新的港口,魏延率众隆重迎接。两位名将,一位是陆上猛虎,一位是海上蛟龙,此刻为了帝国的西洋战略会师于此。
甘宁登岸后,立即听取了魏延关于瀛洲平定和西海探索的详细汇报,并仔细研究了韩涛绘制的海图。
“文长将军辛苦了!此岛位置关键,乃帝国西进之基石!”甘宁肯定了魏延的功绩,随即展开皇帝诏书,宣布“西洋都护府”正式成立,以瀛洲岛为临时治所。
他带来的不仅是帝国的权威,还有大量的资源:更多的战舰、经验丰富的水手、专业的测绘人员、以及格物院最新研制的星盘和更精确的计时沙漏,这将极大提升远洋航行的准确性。
甘宁与魏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采取分兵策略,以期在广阔的海域中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
北路:甘宁亲自挂帅,带领一支由精锐水师组成的主力舰队,他们装载了充足的补给物资,准备应对长途航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舰队沿着韩涛先前探索的航线,向西进发,目标直指那片传说中的“新大陆”。甘宁的使命不仅是建立一个稳固的沿海据点,更重要的是要详细探查这片未知土地的海岸线走向,以及潜在的资源分布情况。
他们希望能够在新大陆上发现丰富的矿产资源、肥沃的土地,甚至是未被发现的珍稀动植物,为帝国的进一步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路:魏延则负责巩固瀛洲岛的防御,确保这个战略要地的安全。同时,他派遣了一支由经验丰富的船长和勇敢的水手组成的分队,向南探索未知的海域。
他们的任务是寻找可能存在的其他岛屿,或是发现一条通往炎洲西海岸(即大西洋岸)的航线。
如果能够成功找到这条航线,那么与刘备领导的炎汉王国之间的海上联系将变得更加直接和便捷,这对于炎汉王国对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南路的探索还可能揭开更多未知的地理秘密,为帝国的海洋知识库增添新的篇章。
帝国的西洋经略,以瀛洲为跳板,全面铺开。这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
甘宁和魏延的计划,旨在通过海上力量的扩展,为帝国开辟新的疆域,同时促进帝国与远方国家的联系,以期给帝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强盛。
就在甘宁和魏延忙于开拓西洋的同时,炎汉王刘备在“洛阳”王都,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内政治理。
弯月谷之战带来的和平窗口期弥足珍贵,他必须利用这段时间,将尼罗河三角洲彻底消化,变成王国坚不可摧的基石。在徐庶的辅佐下,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措施陆续推出。
经济上币制统一,发行“炎汉五铢钱”,强制推行,逐步取代物物交换和当地各种混乱的货币形式,促进商业流通。
大力创办官营手工业,设立官营的冶铁、制盐、织布工坊,利用中原技术提高产量,并控制战略物资。
改革税收体系,推行“租庸调制”的变体,以土地税和人头税为主,减轻贫民负担,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在文化教育上,仿照帝国科举取士在太学和各郡官学的基础上,试行定期考核选拔制度,择优录用通晓汉文化的本地贵族子弟和汉人移民中的才俊进入基层官僚体系,打破完全依赖血统和军功的旧例。
把道观网络化,鼓励道教在各县、乡建立道观,将其作为传播汉文化、推行教化的基层节点。道士往往兼任医官和启蒙教师,影响力深入民间。
在民族融合方面,炎汉鼓励不同种族和部落之间通婚: 颁布法令,鼓励汉人士兵、移民与归附的本地女子通婚,并给予一定的赋税优惠,加速血缘和文化融合。
重新进行土地分配,将无主荒地和国家控制的土地,优先分配给忠诚的归附部落民和汉移民混居的村庄,形成利益共同体。
这些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旧有势力的抵触和基层执行的困难。
但在刘备的威望影响和徐庶的精心筹划下,总体上在稳步推进。
这使得三角洲地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水利设施完善,农田阡陌纵横,新兴的城镇集市繁荣,汉话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在南疆塞一线,自从那场弯月谷之战结束后,这片土地似乎进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相对平静期。
张飞,作为刘备麾下的一员猛将,他严格执行着主公的防御策略,不再主动发起挑衅,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