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年秋至二十一年冬,炎汉王国在西方取得的惊人成就,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国内外激起了层层涟漪。
平静期宣告结束,各方势力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尼罗河两岸。
瀛洲岛的平定和“西海新地”的发现,尽管炎汉王国尽力保密,但如此大的动静,终究难以完全瞒过南方的邻居。
通过往来商旅和边境斥候的零星信息,阿克苏姆王国的高层逐渐拼凑出了北方邻居实力急剧扩张的图景。
阿克苏姆王都,阿克苏姆城(Axum)的宫殿内,气氛不复以往的从容。“万王之王”卡莱布(Caleb)召集重臣议事。
一位武将慷慨陈词:“陛下!那些北方来的汉人,绝非善类!他们不仅在河口筑城,如今更跨海征服岛屿,探索未知之地。其野心绝非仅限于尼罗河一隅!”
“若任其坐大,迟早将成为我阿克苏姆的心腹大患!应趁其立足未稳,发兵北上,摧毁其边境要塞,将其赶回海里去!”
另一位较为谨慎的大臣则道:“汉人军械精良,作战顽强,此前南疆塞小挫已可见一斑。且其与更北方的帝国本土联系紧密,恐难速胜。不如加强边境防御,同时派遣更多使者,以更强硬的态度迫使其划界。”
卡莱布国王沉默良久。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致力于扩大阿克苏姆在红海和阿拉伯半岛的影响力。北方汉人的崛起,打乱了他的战略部署。
最终,他做出了决定:“增兵北部边境,加固要塞。允许边境将领对汉人的越境侦查行为进行‘适度’反击。”
“同时,派遣一支更高级别的使团,携带最后通牒,前往汉人的都城。告诉他们,阿克苏姆的耐心是有限的,要么接受以尼罗河第三瀑布为界,要么……准备迎接战争!”
阿克苏姆的战争机器开始加速运转。南疆塞对面的阿克苏姆军镇明显加强了戒备,小规模的巡逻队冲突变得更加频繁和激烈。山雨欲来的压抑感,笼罩在尼罗河上游。
就在阿克苏姆磨刀霍霍之时,韩涛带回的关于“西海新地”的详细报告和物证,历经数月航行,终于送达神州帝国神都洛阳。
这份报告在帝国朝堂引起了轩然大波。皇帝王韧手持海图,看着那些来自遥远彼岸的奇异物产,龙颜大悦。
朝会之上,他展开巨幅世界地图,手指点向韩涛标注的“新大陆”西海岸:“众卿!此乃天佑我神州!炎汉王不负朕望,不仅稳居炎洲,更为帝国找到了通往另一片广袤天地的门户!”
诸葛亮出列分析道:“陛下,观此海图及描述,此地气候炎热,物产丰饶,其面积恐不亚于炎洲。若得开发,必成帝国又一粮仓宝库。然,其地遥远,征途艰险,单凭炎汉一国之力,恐难迅速有效开拓。”
王韧颔首:“孔明所言极是。如此沃土,岂能任其荒芜?朕意已决!”
他随即颁布一系列旨意:
设立“西洋都护府”(暂定名): 管辖范围包括瀛洲岛、未来发现的西海新地沿岸及所有相关航线。首任都护由海军总督甘宁兼任,统筹一切探索、拓殖事宜。
跨王国协作: 诏令明汉王世子赵广、唐汉王曹植,在稳定各自封地后,需抽调部分舟师力量,配合甘宁,共同经略西海新地。
形成以炎汉王国为东方基地,明、唐两国舰队自西(美洲)向东探索夹击之势。
资源倾斜: 帝国格物院将优先为西洋探索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改进远洋海船、航海仪器,并尝试开发更适合热带地区的作物和药品。
嘉奖炎汉: 重赏刘备、魏延、韩涛等有功之臣,肯定炎汉王国的开拓之功,并要求其继续巩固东方基地,为帝国西进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帝国的国家力量开始介入,炎汉王国的发现被提升到了全球战略的高度。这意味着刘备将获得更强大的后援,但也意味着他在西洋事务上的自主权将受到一定限制。
神都的诏书和阿克苏姆即将到来的最后通牒,几乎同时送到了刘备手中。
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南方强敌阿克苏姆咄咄逼人,大战一触即发。
西方,帝国赋予重任,需配合经略新大陆,但主力若西调,南方必然吃紧。
而本土三角洲仍需消化,国力虽有增长,但两线作战仍力有不逮。
徐庶再次献上关键策略:“大王,帝国西进战略乃大势所趋,我必须全力配合,此乃大义,亦能得帝国更多支援。然南方阿克苏姆之患,迫在眉睫。”
“我们必须认识到,西进战略不仅关乎帝国的未来,也是我们巩固自身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帝国的紧密合作,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援助,这对于我们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为今之计,当‘以拖待变,西守南攻’。在西进战略中,我们应采取稳健的防守策略,确保帝国的西进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同时我们应专注于南方的威胁,采取积极的攻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