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四年的春天,汴京城里最热闹的话题不是科举放榜,也不是边关军情,而是一个新鲜词——"免役钱"。
"听说了吗?以后不用去服徭役了,交钱就行!"
"真的假的?那敢情好啊!"
"好什么好!你知道要交多少钱吗?"
茶楼酒肆里,百姓们议论纷纷。这消息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一、千年之变的序幕
要说这徭役,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从秦汉到唐宋,老百姓除了交粮纳税,还得给官府白干活——修桥铺路、筑城挖河,都是义务劳动。
王安石现在要动的,就是这块传承千年的"祖宗之法"。
这天在条例司,他对着幕僚们解释新法的精髓:"《募役法》的要义,就八个字——'变差役为雇役'。以后所有差役,一律改为雇人承担,费用由民户按户等分摊。"
吕惠卿立即领会:"老师高明!这样既解决了官府用工问题,又免除了百姓服役之苦。"
"不止如此。"王安石目光深邃,"更重要的是要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你们想想,一个壮劳力每年要服一个月徭役,耽误多少农事?"
章惇拍案叫绝:"妙啊!这样农民能专心种地,工匠能专心做工,商人能专心经商,各司其职!"
但曾布提出了疑虑:"王公,这钱该怎么收?收多少?要是地方官趁机加派,岂不是苦了百姓?"
"问得好!"王安石赞许地点头,"所以要定死规矩。上等户多出,下等户少出,特困户免除。所有收支都要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方案报上去,赵顼看了连连点头:"这个法子好!既能解决官府用工,又能减轻百姓负担,准了!"
可他们没想到,这道诏书会在朝堂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二、朝堂激辩
诏书颁布的第二天,垂拱殿里就炸开了锅。
司马光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气得胡子都在发抖:"陛下!差役之法,自古皆然。如今改为纳钱,岂不是让富者出钱免役,穷者仍需服役?这与'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异?"
王安石早有准备:"司马公此言差矣。正是要让富者多出钱,贫者少出力。以往差役,富户往往贿赂胥吏得以免除,苦的都是贫民。如今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岂不更加公平?"
"公平?"御史中丞吕诲冷笑,"只怕是给贪官污吏又多了一条生财之道!"
"吕大人!"王安石提高声量,"因噎废食,岂是智者所为?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岂能因为有贪官就不推行善政?"
两派大臣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
赵顼被吵得头昏脑胀,只好宣布退朝。
下朝后,司马光在宫门外拦住王安石,痛心疾首地说:"介甫,收手吧!你这套做法,是在动摇国本啊!"
王安石目光坚定:"若是这'国本'已经腐朽,动摇又何妨?"
"你!"司马光气得浑身发抖,"好!既然如此,你我从此割袍断义!"
说罢竟真的撕下一角官袍,掷于地上,转身离去。
王安石看着老友远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痛楚,但随即又变得坚定。
三、民间的反响
新法推行到地方后,反响各不相同。
在江南富庶之地,商人们举双手赞成。
"太好了!"苏州绸商周员外喜笑颜开,"以往每次服役,都得停工一个月,少赚多少银子!现在花点钱就能解决,太值了!"
他家大业大,按照新法要交两百贯免役钱,虽然肉疼,但比起停业的损失,还是划算的。
可对普通农户来说,情况就复杂多了。
河北某村的王老汉,家里有三十亩地,被定为中等户,要交五贯免役钱。
"五贯啊!"王老汉愁眉苦脸,"得卖多少粮食才够?"
他儿子却看得开:"爹,您算算。往年服役一个月,少说也耽误三亩地的收成。这三亩地的收成,难道不值五贯钱?"
王老汉掰着指头一算,还真是这个理。
最惨的是那些"假富户"——家里田产不少,但现钱紧张的土财主。
山西的赵员外就是如此。他名下有百亩良田,被定为上等户,要交二十贯免役钱。
"这不是要我的命吗?"赵员外急得直跳脚,"我哪来这么多现钱?"
管家出主意:"要不...卖几亩地?"
"放屁!"赵员外大怒,"地是祖产,怎么能卖?"
最后只好把女儿的首饰当了凑钱。
四、执行走样
再好的经,也怕歪嘴和尚。
新法推行不到三个月,问题就开始暴露。
有些地方官为了多收钱,故意提高户等。原本的中等户被提为上等户,下等户被提为中等户。
更过分的是,有的官员还巧立名目,在免役钱之外又加收"手续费"、"运输费"。
消息传到京城,反对派大臣们坐不住了。
文彦博在朝堂上痛心疾首:"陛下!老臣早就说过,此法必生弊端!如今各地怨声载道,请陛下立即废止新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