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五年的正月还没过完,汴京城里就出了件新鲜事——在最繁华的御街东头,突然挂起了一块新牌匾:"市易务"。
这市易务可了不得,门面比旁边的绸缎庄、金银铺都要气派。更稀奇的是,里面做买卖的不是寻常商人,而是穿着官服的朝廷命官。
"新鲜!官府也开店做买卖了?"路人纷纷驻足围观,议论纷纷。
一、皇帝的好奇心
赵顼第一次听王安石说起"市易法"时,也是一头雾水。
"王先生,这官府做生意...成何体统?"
王安石早有准备,拿出一本账册:"陛下请看,这是去年汴京物价的变动。春季绢价每匹二贯,到了秋季就涨到三贯。春季米价每斗五十文,到了青黄不接时就涨到八十文。"
"这是为何?"
"因为商贾囤积居奇!"王安石一针见血,"他们在低价时大量收购,等到物资紧缺时高价卖出,一本万利!"
赵顼恍然大悟:"所以市易法就是要平抑物价?"
"正是!"王安石目光炯炯,"由官府设立市易务,在物价低时收购,物价高时抛售。这样既稳定了市场,国库还能有所收益。"
年轻皇帝听得心动,但还是有顾虑:"可是...这岂不是与民争利?"
"陛下,"王安石正色道,"这不是与民争利,是与奸商争利!受益的是天下百姓!"
赵顼终于被说服了:"好!先在汴京试点,看看效果。"
二、挂牌开业
被任命为第一任提举市易务的,是个叫吕嘉问的年轻官员。此人精明强干,对变法事业忠心耿耿。
挂牌前一天,吕嘉问特意来请示王安石:"王公,明日开业,该如何定价?"
王安石只说了八个字:"随行就市,略低一成。"
"这是为何?"
"要让利于民,又要让奸商无利可图!"
第二天,市易务正式开业。果然如王安石所料,价格比市面低一成。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汴京城里的大商人们立即聚在一起商量对策。
"诸位,"绸缎商周员外脸色铁青,"官府这是要断咱们的财路啊!"
米商钱老板咬牙切齿:"得想个办法,不能让他们这么干下去!"
最着急的是樊楼的东家。这樊楼是汴京最大的酒楼,日进斗金。如今官府要插手酒水生意,他怎能不急?
"实在不行,"樊楼东家恶狠狠地说,"咱们就联合起来,都不去他那里进货!看他们能撑多久!"
三、明争暗斗
商人们的抵制很快就开始了。
首先是货源。大商人们联合起来,威胁供货商:谁敢给市易务供货,就别想再在汴京城里做生意!
这一招确实狠。开业头三天,市易务门可罗雀,根本没几个供货商敢来。
吕嘉问不急不躁,使出了第一招——提高收购价。
"从今天起,"他吩咐下属,"绢价每匹加价一百文,米价每斗加价五文。"
消息一出,供货商们坐不住了。毕竟谁跟钱过不去啊!
渐渐地,开始有胆大的供货商偷偷来市易务交易。
商人们见这招不行,又使出第二招——价格战。
他们在市易务对面开了一家"联合商行",所有商品都比市易务便宜两成。
"看他们怎么跟!"周员外得意洋洋。
这一招确实见效。百姓们都去联合商行抢购,市易务又冷清下来。
但吕嘉问早有准备。他知道商人们资金有限,耗不起持久战。
"传令,"他淡定自若,"所有商品再降价一成!"
四、百姓受益
商人们和市易务打价格战,最高兴的还是老百姓。
"太好了!"一个买米的大妈眉开眼笑,"这米价足足比往年便宜了三成!"
更让百姓高兴的是,市易务还提供赊销服务。遇到急用又手头紧时,可以找保人担保,先拿货后付钱。
"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啊!"一个准备嫁女儿的老汉感激地说,"要不是市易务,上哪凑这么多彩礼去?"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满意。
那些靠放贷为生的"行钱"(高利贷者)就惨了。以前百姓急用钱时,只能找他们借高利贷。现在好了,市易务利息比他们低得多,谁还来找他们?
"这生意没法做了!"一个行钱唉声叹气。
五、暗流汹涌
商人们见明的不行,就开始来暗的。
这天晚上,吕嘉问刚出衙门,就被人套上麻袋打了一顿。
"给你点教训!"打手恶狠狠地说,"再敢断人财路,小心你的狗命!"
吕嘉问鼻青脸肿地回到家,妻子心疼得直掉眼泪:"夫君,这官咱不当了行不行?"
"不行!"吕嘉问咬着牙,"越是如此,越说明咱们做对了!"
第二天,他照样去市易务办公,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
商人们见这招也不行,就开始走"上层路线"。
周员外带着重礼去找文彦博:"文相公,您可得为我们做主啊!这市易法再推行下去,我们这些商人就没活路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