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三年的夏天,汴京城热得像个蒸笼。王安石却顾不得擦汗,正对着墙上新挂的《天下水系图》指指画画。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河流、湖泊、沼泽,还有用朱笔圈出的待修水利工程。
"这里!"他的竹竿点在黄河下游,"还有这里!"又指向太湖流域,"都是要害之处!"
站在他身后的吕惠卿忍不住问:"老师,这《农田水利法》真要同时开工这么多工程?国库怕是..."
"怕什么!"王安石转身,目光灼灼,"这可不是花钱,是挣钱!修一处水利,就能多收万石粮。这是最划算的买卖!"
一、皇帝的决心
赵顼第一次看到《农田水利法》的奏章时,也被上面的数字吓了一跳。
"王先生,"他指着奏章问,"这上面说要在全国兴修一万七千多处水利工程,是不是太多了?"
王安石胸有成竹:"陛下,这还只是初步统计。我朝疆域万里,可耕之地众多,只因水利不修,才致旱涝频仍。若是都能得到灌溉,何愁粮食不丰?"
他举例说明:"譬如太湖流域,若能在四周筑堤修闸,可增良田百万亩。再如关中平原,若能修复郑国渠故道,可使八百里秦川再成天府之国。"
赵顼听得心动,但还是有顾虑:"只是这钱粮..."
"陛下放心,"王安石早有准备,"臣已算过,可由朝廷出三成,地方出三成,受益百姓出四成。若是贫困地区,还可由官府先行垫付,待丰收后分期偿还。"
年轻的皇帝终于被说服了:"好!就依先生所言!"
诏书下达的那一刻,整个大宋都动了起来。
二、能臣干将
要完成这么庞大的工程,光靠一纸诏书可不行。王安石开始在全国物色水利人才。
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在陕西任职的沈括。
这位后来写出《梦溪笔谈》的科学奇才,此时正在延州当知州。接到调令时,他正在研究一种新的筑堤方法。
"王相公要我总管京东路水利?"沈括看着任命状,既兴奋又忐忑。
幕僚劝他:"大人,这差事不好干啊。修水利最是劳民伤财,稍有不慎就会激起民变。"
沈括却笑了:"正因为难,才要去做。"
他立即收拾行装,带着几个精通水利的门生赶往京东路。到任第一件事,就是实地勘察。
这一天,沈括来到一处叫"葫芦洼"的地方。这里地势低洼,十年九涝,百姓苦不堪言。
"大人请看,"当地老农指着茫茫水面,"这里原本都是良田,如今都成了泽国。"
沈括仔细观察地形后,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不如顺势而为,将这里改造成水库。旱时放水灌溉,涝时蓄水防洪。"
"水库?"地方官从没听过这个词。
"就是蓄水的大池塘。"沈括解释,"不但能治水,还能养鱼、种藕,一举多得。"
这个新奇的想法,很快就在当地传开了。
三、民间智慧
《农田水利法》有个特别的规定:鼓励百姓献计献策。凡是提出可行建议的,不但有奖赏,还能在工程竣工后优先受益。
这一下,民间的高手都坐不住了。
在杭州,有个老船工献上一个"连环水闸"的设计。通过多道闸门控制水位,既能通航,又能灌溉。
在两浙,一个老农发明了"龙骨水车",用脚踏就能把水引到高处,比传统的桔槔效率高得多。
最绝的是个江西的秀才,他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圩田系统。通过在湖边筑堤,把沼泽变成良田。
王安石听说后,大喜过望:"快!把这些人请到京城来!他们的法子要在全国推广!"
他特意在条例司设立了一个"水利技艺所",专门收集、研究这些民间发明。
赵顼对此很感兴趣,还特意微服私访,去看新式水车的演示。
"妙啊!"看着哗哗流出的河水,年轻皇帝连连赞叹,"我大宋子民,果然智慧无穷!"
四、艰难推进
然而,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在河北修渠时,就遇到了大麻烦。渠道要经过一个大家族的祖坟,族人拿着锄头铁锹,守在坟前誓死不从。
"谁敢动我们祖坟,我们就跟谁拼命!"
负责工程的官员束手无策,只好上报朝廷。
王安石接到报告,勃然大怒:"为一己之私,阻挠惠民大计,成何体统!"
他立即派章惇前去处理。
章惇这人做事向来雷厉风行。到了地方,二话不说,直接调来一队官兵。
"挖!"他一声令下,"本官倒要看看,谁敢阻拦!"
族人还要闹事,章惇冷笑:"你们可知阻挠朝廷工程是什么罪?轻则流放,重则杀头!"
这一吓,族人都老实了。最后经过协商,官府出资将祖坟迁到风水更好的地方,事情才算解决。
但这类事情层出不穷。有的地方豪强为了维护自家利益,暗中破坏工程;有的官员趁机加派徭役,中饱私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