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二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汴京城外的柳树才刚抽芽,王安石就已经在条例司里拍桌子了。
"不行!重写!"他把一叠文稿摔在桌上,对着吕惠卿发火,"你这写的什么玩意儿?老百姓看得懂吗?"
吕惠卿委屈地辩解:"老师,这已经是第三稿了..."
"第三稿也不行!"王安石指着窗外,"你要让那些不识字的农民都听得明白!什么'春贷秋偿',直接说'春天借粮,秋天还粮'!什么'二分息',就说'借一石还一石二斗'!"
这就是即将推行的《青苗法》——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也最受争议的一项。
一、为民解困的良方
要说这青苗法,初衷确实是好的。
每年二三月青黄不接时,农民没饭吃,没种子下地,只能去找地主借高利贷。那利息高得吓人——"驴打滚"、"羊羔息",借一石粮食,秋后得还两石甚至三石。
多少农民就这样被逼得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由官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农民,利息只有二分,秋收后连本带利归还。
"这是惠民良策啊!"王安石在御前激动地说,"那些反对的人,无非是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赵顼年轻,一听能帮农民,立即就准了:"好!先在京畿试点,效果好就推行全国!"
可他们没想到,再好的经,也能被念歪了。
二、试点风波
第一个试点选在了开封府属县陈留。
知县刘航接到公文时,脸都绿了:"这...这不是要下官的命吗?"
师爷凑过来一看,也直嘬牙花子:"大人,这事不好办啊。那些放贷的,哪个不是地头蛇?咱们断他们财路,他们能善罢甘休?"
果然,消息一传出,陈留县就炸了锅。
以张员外为首的几个大地主,连夜凑在一起商量对策。
"诸位,"张员外阴沉着脸,"这青苗法真要推行开来,咱们以后还怎么发财?"
"怕什么!"一个满脸横肉的胖子拍案而起,"他刘航敢动咱们的饭碗,就让他知道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第二天,县衙外就聚集了一群"请愿"的百姓。领头的哭天抢地:"青天大老爷啊!我们不要官府的贷款,我们就信张员外!"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都是张员外找来演戏的。
刘航站在衙门口,左右为难。就在这时,一队骑兵疾驰而来,为首的是个年轻官员。
"奉王相公差遣,特来督办青苗法事宜!"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王安石的得意门生——吕惠卿。
三、硬碰硬
吕惠卿一来,就雷厉风行地开展工作。
他先在县城中心搭起台子,亲自向百姓讲解青苗法。
"乡亲们!"吕惠卿扯着嗓子喊,"官府借钱给你们,只要二分息!比地主老财的高利贷便宜多了!"
底下有人起哄:"说得轻巧!到时候还不上,是不是要抓我们去坐牢?"
吕惠卿冷笑一声:"这位兄弟问得好!官府不是地主,不会逼得你家破人亡!真有困难,可以申请延期!"
他又指着刚才起哄的人:"我看你面色红润,不像吃不上饭的。说,是谁让你来捣乱的?"
那人被问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跑了。
软的不好使,张员外又来硬的。他派人半夜往吕惠卿住的驿馆扔石头,还在墙上写大字:"滚出陈留!"
吕惠卿可不是好惹的。他立即调来一队禁军,直接把张员外抓了起来。
"张员外,"吕惠卿冷笑着问,"听说你在乡下有八百亩地,在城里有三家当铺?怎么,还嫌赚得不够多?"
张员外吓得浑身发抖:"吕...吕大人,小的知错了..."
"晚了!"吕惠卿一拍惊堂木,"阻挠新政,按律当斩!"
最后还是刘航求情,才改判流放三千里。
这一下,陈留县的土豪劣绅都老实了。
四、意想不到的后果
除掉了地头蛇,青苗法在陈留县顺利推行。可新的问题又来了。
为了政绩,刘航开始搞摊派。不管需不需要,每户都必须贷款。贷得多的有奖励,贷得少的要受罚。
这下可苦了老百姓。
王老汉家里本来还有点存粮,根本不需要贷款。可里正天天上门:"老王头,你怎么不识抬举?官府好心借钱给你,你还不领情?"
被逼无奈,王老汉只好贷了五贯钱。没想到秋收后粮价大跌,卖完全部粮食还不够还债。
更惨的是李寡妇。她一个妇道人家,种着三亩薄田,里正非要她贷十贯钱。
"大人,小妇人真的用不了这么多..."
"让你贷你就贷!哪来这么多废话!"
结果李寡妇还不上钱,只好把地卖了,带着孩子流落街头。
这些事传到京城,司马光等人坐不住了。
"陛下!"司马光在朝堂上痛心疾首,"青苗法本意是好的,可执行起来完全变了味!这哪里是惠民,分明是害民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