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理学楼前那帧画面,如同一个被植入的顽固进程,在徐卓远返回实验室后的头半个小时里,持续在系统后台强行弹出。每一次闪现,都并非简单的图像回放,而是伴随着一系列难以解析的微扰。
【视觉缓存异常:场景“主体封瑶与个体林轩互动”重复调用。】
【伴随性生理参数记录:心率波动 5%,持续0.3秒,恢复基准线。皮肤电导率轻微升高,未达应激阈值。】
【逻辑核心占用率瞬时提升3.7%,分析指向:无意义社交行为模式模拟。结论:冗余计算,资源浪费。】
【初步诊断:未知干扰源(暂命名:现象C-1)引发短暂系统效能低下。关联触发事件:特定视觉信息输入。】
他尝试强制清除这些缓存,将林轩的威胁等级从数据库里调出,反复确认其“极低”的评估无误。理性构建的防御工事看似坚固,却无法解释那瞬间的“凝滞感”——仿佛整个系统被一个更高优先级的未知指令强行中断,却又找不到指令来源。
这种失控的可能性让他感到不适。他调出日程表,目光落在“参与封瑶母亲生日家宴”的条目上。这个原本处于“待定/低优先级”区域的任务,此刻似乎成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他将其拖动至“已确认/需执行”列表。
【操作记录:日程项“家宴”状态更新。】
【系统日志:现象C-1发生频率显着降低,于操作完成后37秒内归零。】
巧合?还是存在某种他尚未理解的因果关系?徐卓远将这条记录标记为【关键数据点:现象C-1与特定社交承诺的负相关】,纳入待分析队列。
就在这时,内部通信界面弹出新邮件提示。发件人:陈墨。
标题:《关于“高密度知识环境下个体行为模式”研究的访谈邀请(非正式)》。内容详尽阐述了她的研究框架,旨在探究“极端理性思维个体在复杂社交网络中的感知、适应及潜在异化现象”。措辞严谨,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精准的针对性,仿佛一支试图撬开他外壳的精神探针。
【风险评估:高。目标明确指向核心思维模式。潜在威胁:行为逻辑被建模,决策模式被预测,个体独特性被解构为冰冷的数据点。】
按照标准协议,拒绝是最优解。然而,周院士的话语——“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错过系统中最瑰丽的‘涌现现象’”——如同被预设的底层代码,在此刻激活。同时,一个新的推论形成:理解陈墨的“观察算法”,或许有助于解析“现象C-1”的生成机制。这是一个高风险的信息交换。
他的指尖在触控板上无意识地轻敲,这是系统在进行极高负荷并行计算时,罕见地影响到外部精细动作的表现。
【决策矩阵启动……输入参数:规避风险(权重:高)、获取观察者视角(权重:中)、潜在解释现象C-1(权重:低)、遵循周院士建议(权重:中)。】
【输出结果:有限接触,设定绝对安全边界,以获取对方方法论为主要目的。】
他回复邮件,同意了访谈,但附加了严格条件:地点限定于图书馆咖啡区(公共环境,录音易被干扰),时间严格控制在30分钟内,且他保留不回答任何问题的权利,并要求访谈后获得一份研究摘要(用于分析其方法论)。
陈墨的回复几乎秒至,只有一个简单的“:) ”符号。
【信息:收到非文本符号。通用语义解析:表达友好/愉悦。深层意图分析:数据不足,无法判断。标记为:需观察对象的情感表达模拟。】
---
家宴的日子如期而至。
前往封瑶家的路上,徐卓远的外在表现与往常无异,步伐精确,面容平静。但系统内部,关于“非结构化社交场合”、“长辈互动礼仪”、“家庭聚餐行为规范”的数据库正进行着高强度的预加载和模拟运行。他甚至调取了重生前关于封瑶母亲的记忆碎片——那些模糊却带着“忧虑”、“审视”、“沉默”情感标记的画面,如同干扰信号般闪烁。他启动数据过滤协议,将这些碎片标记为“可能受历史情绪污染的低可靠性数据”,暂时隔离。
封瑶走在他身侧,敏锐地捕捉到他周身比平日更低的“气压”和几乎不可闻的沉默。她没有用言语追问,只是非常自然地,伸出手,轻轻握了一下他垂在身侧、微微绷紧的手。她的手掌温暖而干燥,指尖传来的稳定压力,像是一个无声的安抚信号。
【触觉感知输入:手掌接触。压力:轻柔。温度:高于环境基准3.2度。生理参数反馈:肌张力轻微下降。】
【信息:接收到来自封瑶的非语言通信。内容解析:支持,安抚。】
徐卓远的手指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没有挣脱。
“我妈今天特意做了清蒸鲈鱼,”封瑶语气轻快,试图驱散他无形的紧张,“她还记得你偏好清淡口味,说以前的红烧肉你可能不太喜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