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图书馆咖啡区,空气里弥漫着研磨咖啡豆的醇香与旧书纸页特有的沉静气味,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奇妙地融合,仿佛隐喻着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徐卓远选择的位置靠窗,阳光经过双层玻璃的过滤,温度与亮度都维持在一个精确计算的、宜人的恒定值,避免了过强光照可能引发的视觉干扰或紫外线带来的微小效率损耗。他提前七分钟到达,利用这段时间再次预演了访谈流程,在意识中构建了多个问题应对分支,并同步加固了内部防火墙——任何试图深度窥探他核心逻辑或触及“封瑶相关异常数据”的行为,都将触发最高级别的隔离与反制协议。
陈墨准时出现,步履轻快,手里拿着一个朴素的灰蓝色布面笔记本和一支看似普通的黑色钢笔。她落座,微笑,弧度精准,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进入了主题,效率之高让徐卓远的内置评估模块轻微上调了对她的评级。
“徐卓远同学,感谢你接受访谈。我的研究旨在理解像你这样具备高度理性思维架构的个体,在充满非理性变量的社交网络中,如何解析信息、调整行为策略,以及……”她顿了顿,目光锐利却并不让人感到冒犯,更像是一台高精度扫描仪在进行表层分析,“……可能产生的认知摩擦,以及你的系统如何进行自我优化以应对这些摩擦。”
【分析:目标陈述与研究摘要一致性达98.7%。初始姿态开放度较高,语言攻击性低于预期阈值。但仍需保持警惕,其提问角度可能涉及深层认知结构。】
“你可以开始提问。”徐卓远的回应如同执行既定程序,简洁,没有任何冗余的情感修饰词,如同在发布一份严谨的技术文档。
陈墨的问题确实精准且富有层次。她从徐卓远对日常社交情境(如小组合作、偶遇熟人)的优先级排序逻辑入手,逐步深入到他对他人微表情、语调变化所代表的情感表达的识别与归类方式。她甚至触及了他如何处理自身那些无法被归类的“异常生理参数波动”(徐卓远谨慎地避开了与封瑶直接相关的部分,将其泛化为“由特定不可预测外部刺激引发的系统性响应”)。
徐卓远大部分时间以简短的、近乎定义式的语句回答,同时,他也在全力运行着“观察者模式”,多线程处理着信息:分析陈墨的提问策略(倾向于由浅入深,利用对比和假设性情境)、记录方式(他注意到那支钢笔在记录时笔尖并无明显压痕,内部可能集成高灵敏度录音与运动传感器,标记此信息为【潜在数据采集设备】)、以及她听到不同回答时的微表情变化(瞳孔微扩、嘴角特定肌肉群活动等)。
【观察记录:目标对逻辑自洽、结构清晰的回答表现出显着认可(轻微点头频率增加32%),对模糊或回避的回答会进行快速问题重构,尝试从不同角度切入。其情感模拟模块始终在线,表现自然,目前未检测到欺骗或恶意诱导意图。】
访谈进行到第二十三分钟,陈墨抛出一个关键问题:“在你的认知框架里,‘信任’是如何定义的?它是一个基于过往交互数据、概率计算与风险评估的动态平衡结果,还是一个……更复杂的、可能涉及非理性因素甚至直觉判断的隐性社会协议?”
徐卓远沉默了1.8秒。系统内关于“信任”的庞大定义库被瞬间调用,数十个基于博弈论、信息论、社会交换理论的模型飞速闪过。但所有的解释——基于过往交互记录的正反馈累积、基于利益一致性的同盟关系评估、基于契约条款的可靠性验证——在面对“封瑶”这个独特变量时,都显得苍白且不完整。他无法用任何现有概率模型来解释,为何她一个带着担忧的眼神就能平复他因外界过度刺激而引发的系统紊乱;也无法用任何利益同盟理论来解释,她母亲李慧准备的那顿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他无法解析的“关怀”信号的晚餐,其动机和带来的内部暖流(暂定描述)究竟是什么。
“……信任,是一个需要持续验证的动态过程。”他最终选择了一个相对安全、中立的描述,尽管他知道这并未触及核心,“涉及多维度数据的长期评估与迭代更新。”
陈墨若有所思地在笔记本上(或者说,在钢笔记录的数据流中)快速记下了什么,她没有追问,但徐卓远捕捉到她眼中一闪而过的、类似于“数据点确认”的光芒。
三十分钟整,徐卓远主动终止了访谈,分秒不差。“时间到了。”
陈墨从善如流地收起笔记本和钢笔,再次露出那个标准的微笑符号:“谢谢你的时间,你的回答非常……有结构性。研究摘要整理好后会发给你确认。”
她离开后,徐卓远并未立刻起身。系统后台正在生成此次交互的超过五千行的详细报告。【结论:与观察者陈墨的首次有限接触顺利完成。获取其部分研究方法论(侧重于行为逻辑建模与认知冲突识别),未发现直接威胁。但其关于‘信任’的问题,直接命中了内部定义库的模糊区域,引发了检索困难与定义不匹配警告。关联异常:现象C-1(与封瑶接触时的心跳/体温异常波动)未直接触发,但定义库检索困难可视为由同一根源问题(即对特定人际交互模式缺乏有效解析算法)引发的低烈度衍生现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