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插进锁孔的瞬间,手机又震了一下。
林清歌没低头看,径直推门进屋,反手将钥匙甩在玄关柜上。那枚静静躺着的银色耳钉,在日光灯下泛着冷调的光泽。她脚步没停,直奔书桌,开机,输入密码。
屏幕亮起不到十秒,工程文件列表里,《镜渊》的原始音轨显示为“已静音”,云同步记录的时间戳停在凌晨三点十七分——她确定自己睡前已关闭远程访问权限。
她没点开热搜,先调出硬盘加密日志。日志显示,凌晨三点十五分,系统接收到来自一个匿名节点的写入指令,IP经过三次跳转,最后一次关联设备是陈薇薇名下已注销的旧平板。但数据包特征码指向的终端归属,是程雪名下的加密云服务器。
她把日志导出,插上陆深留下的离线终端U盘,将整个工程文件拖进沙盒环境。接着打开微博,热搜第一赫然挂着#林清歌童年造假#,一条两分钟的爆料视频被顶到最上方,标题写着:“孤儿院知情人士曝猛料:她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少女,只是被包装的可怜虫。”
视频里,一个戴着口罩的女人坐在昏暗房间里,声音经过变声处理:“林清歌五岁就被亲生母亲遗弃,后来靠顶替别人身份才进了富人家庭……她写的歌,都是偷来的灵感。”
林清歌点开评论区,第一条热评是:“原来她那些‘真实情感’都是演的?”底下几千条转发,有人信,有人骂,更多人在等她回应。
她没发微博,也没打电话给律师。而是打开录音软件,截取爆料视频的背景音,做频谱分析。三分钟后,她在音频波形的0.5秒处捕捉到一段极轻微的旋律残响——《鸢尾安魂曲》的前奏,程雪八音盒里那首永远循环的曲子。
她关掉分析界面,打开通讯录,拨通江离教授推荐的律师电话。
“我要申请诉前禁令,针对网络诽谤。”她说,“证据包三分钟后发你邮箱,包括我母亲留存的耳钉DNA检测报告、孤儿院原始档案扫描件,还有这条视频的声纹溯源数据。”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你确定要走法律?现在发声明,容易被反咬炒作。”
“我不怕炒作。”她盯着屏幕上那枚耳钉的照片,“我怕沉默。”
挂断电话,她登录个人主页,上传一段15秒的音频,没有任何文案,只有母亲哼唱《星海幻想曲》时那段0.3赫兹的音准偏差。原始录音,未经修音,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三分钟后,她加了一行文字:“若这是假的,那你们听见的,全是幻觉。”
发布。
十分钟,播放量破十万。评论区开始刷屏:“这声音我听了三年,就是她妈”“谁造假能造出这种细节?”“DNA都准备好了?这准备得也太早了。”
律师回信:“禁令申请已提交,法院最快今天下午出裁定。另外,对方发布的‘亲子鉴定报告’是PS的,我们已固定证据,准备反诉。”
林清歌没回消息,戴上左耳的音符耳钉,左右对称。她走进隔音录音室,重新打开《镜渊》的工程文件。被删除的主音轨她早已在本地备份,但这次,她没用干净的版本。
她故意保留了数据恢复时产生的电子杂音,把那段“滋啦”声编进前奏,像电流穿过旧磁带。鼓点压低,贝斯线拉长,副歌前插入一段逆向混响,仿佛有人在深渊底部低语。
歌词她一个字没改。
“你撕碎的每帧真实,都在镜底长出我的倒影。”
“你以为你在复制,其实你在照见。”
“我未开口的痛,你替我喊了十年。”
她把母带导出,命名:《镜渊》正式版。
封面是两枚银色耳钉缓缓沉入深海的CG图,一左一右,像坠落的星辰。
发布。
两小时后,平台通知弹窗:“您发布的《镜渊》已进入实时飙升榜TOP1,当前热度值:987万。”
同时,一条系统消息跳出来:“用户【程雪工作室】直播账号因传播不实信息,违反社区规范,已被临时封禁7天。”
林清歌看了眼时间,下午四点十七分。
她没笑,也没松一口气。而是打开乐谱分析软件,将《镜渊》的MIDI数据导出为标准格式,上传至一个加密音乐论坛——那是陆深曾提过的声波模型测试区,只有特定权限组才能访问。
上传时,她没用主版本,而是植入了一个隐藏层:在乐谱末尾的休止符间隙,加入一段逆向频段,普通人听是静音,但用特定解码器能还原出一段变调的《鸢尾安魂曲》——不是程雪八音盒里的原版,而是她母亲当年哄睡用的摇篮曲版本。
她给这个版本打上标签:“纪念版”。
然后,通过深蓝组织的私信通道,发送下载密钥,并附言:“她想听的摇篮曲,我替你放了。”
做完这些,她退出所有界面,打开邮箱。
董事会回信了。
“《反向呼吸2.0提案》已进入内部评审流程,感谢您的建设性意见。另,创作者座谈会后续将成立专项小组,邀请您担任顾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