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里的那行字还停在屏幕上。
“你放的摇篮曲,她听了,哭了。”
林清歌没点开第二次。她把手机推到桌角,像是怕它再震起来。指尖在键盘上悬了两秒,然后敲下回车——文档标题从“未命名1”变成了《镜渊·第七章》。
她没急着写开头,而是把密封袋里的耳钉倒出来,放在稿纸右上角。银色的小音符躺着,反光打在显示器边缘,像一道划痕。
昨天的事不能照搬。写成控诉文就废了,可删得太干净,又像在逃避。她盯着频谱图发了会儿呆,忽然把《镜渊》音频拖进剪辑轨,拉出副歌那段爆发点,放大波形。电流杂音像锯齿,正好卡在“你撕碎的每帧真实”那一句的气口。
她把这段波形截图,贴进小说文档,作为章节节奏参考。
第一段她删了三次。太像日记,太像声明,太像回应。直到她把“我”换成“她”,故事才真正开始。
主角在出租屋里发现一段被删除的录音,声纹分析显示来源未知,但背景音里有首老歌的残片。她顺着线索查下去,发现所有针对她的爆料,都指向一个从未公开过的声波数据库。而那首歌,是母亲哄她睡觉时哼的版本,带一点不准的颤音。
写到这里,她停下来,把母亲那段0.3赫兹偏差的录音放了一遍。没打码,也没加速,就那么静静听着。等最后一个音落下,她继续敲字。
“她忽然明白,对方不是想毁掉她,而是想让她开口——用愤怒,用辩解,用眼泪。可她偏不。她要把这段声音写进小说,让每一个读到的人,都听见那0.3秒的不准。”
文档写到一半,平台弹出提示:“检测到内容含高敏关键词组合,建议调整表述以避免限流。”
她没动。这种话她听多了。系统怕的不是真相,是真实。真实太不规则,没法批量复制。
她继续往下写,把数据栽赃的过程改成一场虚拟听证会。主角站在投影大厅里,对面坐着戴面具的评审团,他们要求她证明“创作动机的纯粹性”。她不说话,只播放了一段音频——母亲哼歌时的呼吸声,鼻音轻微的颤抖,还有某个音符上多拖了半拍的瑕疵。
“这就是我的动机。”她说,“你们要的完美,我给不了。”
文档保存时,她给章节末尾加了段“创作手记”。
“所有看似巧合的细节,都曾真实发生。我不否认它们是我的血肉,但请允许我,把伤口写成光。”
发出去是凌晨一点十七分。她没发预告,也没@任何人。只是把链接甩进粉丝群,然后关了消息提醒。
睡了四个小时,醒来第一件事是刷阅读量。
九十八万。
评论区炸了。
有人扒出小说里那段声纹分析流程,说和真实案件手法一模一样。有人贴出自己做的波形对比图,标注“主角记忆闪回”那段的杂音频率,和《镜渊》母带里的电子噪点完全重合。
“她不是在写小说,是在做文献。”一条热评说。
“这已经不是爽文了,是行为艺术。”另一条回复。
她一条条往下翻,看到有个ID叫“声学废料”的用户留言:“为什么主角母亲哼歌会差0.3赫兹?AI都能唱准,人为什么不行?”
下面有人回:“因为人不是用来唱准的,是用来活着的。”
她把这句话截图,存在本地文件夹,命名:“读者反馈01”。
上午十点,编辑私信跳出来。
“姐,你这章出事了。”
“好事。”对方秒回,“主编看了,说要推你参评年度新人奖。但有个问题——你这已经不算网文了,有点像……非虚构小说。”
她回:“那不正好?我写的本来就是真的。”
“可你用了虚构载体啊。”
“所有小说都是真的,只是换了个说法。”
对方没再回。半小时后,平台系统通知弹窗:“作品《镜渊》第七章已进入‘年度新人奖’提名初审名单,请保持账号活跃度。”
她没截图发朋友圈,也没转发喜报。而是打开后台,调出章节的阅读热力图。数据显示,读者在“听证会”段落停留时间最长,平均阅读时长超过八分钟,远超平台同类作品。
说明人在认真读,不是刷完就走。
她把热力图导出,顺手点开一个读者上传的二创视频。标题是:“当小说开始反向入侵现实”。
视频用《镜渊》小说片段做旁白,画面是城市监控录像的拼接:地铁站里戴耳机的女孩突然抬头,像是听见了什么;录音棚里,制作人反复调试一段人声,嘴里念着“再偏0.3赫兹”;甚至有个程序员在代码注释里写:“此处加入随机扰动,模拟人类母亲的不完美哼唱。”
她关掉视频,打开邮箱。
主编来信。
“我们决定正式推荐你参评。不是因为你有话题度,而是你让网文第一次有了‘文献感’。读者在你的文字里读到了证据,也读到了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