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黑屏的瞬间,房间里只剩下冰箱压缩机低沉的嗡鸣。林清歌没动,掌心还压着那块发烫的硬盘。三秒后,她松开手,指尖在桌面上敲了一下,像在测试某个节奏是否还成立。
她起身,把离线沙盒机塞进衣柜最底层,顺手将陈薇薇送的手账本从书架抽出来,翻到空白页夹好硬盘。粉色小熊封面朝上,看起来像个被遗忘的初中女生日记。
手机震动起来。
橙光音乐推送了公告:“因系统升级,所有推广资源临时冻结,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她点开自己的主页,《反向呼吸·测试版0.1》已不在榜单。粉丝群炸了锅。
“是不是被平台雪藏了?”
“上次直播说要放大招,结果直接下架?”
“楼上的别带节奏,清歌姐肯定有苦衷。”
林清歌一条条翻着,手指划过屏幕的速度越来越稳。她打开后台数据面板,过去三十分钟内,她的推荐权重掉了72%。不是技术故障,是人为断流。
她调出过去三个月的互动记录,筛选出两千多个高频互动账号,建了个新群,命名:呼吸练习室。
群公告只有一句:“信号断了,我们自己发电。”
半小时后,陈薇薇发来消息:“江离教授被叫去开会了,全程保密。”
林清歌回了个“嗯”,顺手把江离去年用咖啡渍占卜她创作状态的照片翻出来。那张图里,杯底残留的褐色痕迹像一道裂开的闪电。她用修图软件描了边,加上滤镜,做成一张“预言卡”,配文发了出去:“老师说今天会有‘断线重连’,我在等信号。”
配图发出十分钟,点赞破万。
评论区开始刷“等信号”“已接电”“充电中”。
她没停,直接发起直播。标题很直白:《聊聊歌是怎么‘活’下来的》。
镜头亮起时,她坐在书桌前,右耳音符耳钉闪了一下。有人注意到她今天换了耳钉位置,从左耳换到了右耳——但没人问。
“很多人问我,《反向呼吸》是不是冲着谁来的。”她语气平静,“不是。它只是记录了一个事实:有些声音,不是为了被听见,而是为了让沉默变得困难。”
弹幕刷过一片“破防了”。
她继续说:“你们觉得平台在压制我?可能吧。但我想说的是,一首歌能不能活,从来不是由推荐位决定的。”
她点了播放键,一段未发布的旋律流淌出来。节奏错落,带着轻微的杂音,像是电流穿过老式收音机。
“这是我凌晨三点录的demo,设备很烂,环境噪音一堆。但它真实。而真实的东西,算法清不掉。”
右耳耳钉被她拨动了七次,但她的声音始终平稳。
“你们听到的每个音符,都是我在对抗某种‘标准’。不是为了叛逆,是为了证明——创作不该被预设终点。”
直播结束前,她留下一句:“如果哪天我的歌消失了,不是我不唱了,是有人怕你们听见。”
下播五分钟后,平台客服系统自动给她发来私信:“请近期保持低调,避免引发舆论风险,否则将暂停所有资源对接。”
她截图,存档,标记为“证据01”。
凌晨两点,她坐在桌前,打开文档,新建文件夹:创作者能量反哺模型建议书。
她调出近半年平台流量分配数据,对比《创世纪协议》里的“情绪峰值采集”逻辑,列出三组异常值:
高互动低推荐作品集中出现在非签约作者群体;
情绪激烈类歌曲的完播率比轻快类高43%,但推广投入反而更低;
用户自发剪辑的二创视频播放量是原曲推荐位的2.6倍,但平台未建立反向激励机制。
她写下第一段:“当前算法的核心问题,是把创作者当作内容电池,只放电不充电。真正的生态,应该是能量循环。”
她继续写:“当一首歌引发共鸣,不只是数据增长,更是用户情绪的共振。这种共振,本该反哺算法,让它变得更懂人,而不是更会收割。”
文档写到第三页,她插入一张图:一个由心跳曲线驱动的齿轮系统,输入端是创作者,输出端是听众,中间是平台——但齿轮上刻着“呼吸”二字。
她命名这份文件为《反向呼吸2.0:创作者共治提案》,加密后,通过陆深留下的通道,发送至平台董事会邮箱。
附言只有一句:“你们在收割数据,而我在重建呼吸。”
第二天早上八点,她收到会议邀请函:橙光音乐紧急召开创作者座谈会,特邀嘉宾——林清歌。
会场在总部三楼会议室,长桌两侧坐了十几位签约歌手和制作人。几位高层坐在末位,脸色不太好看。
主持人刚开口说“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林清歌直接站起来,打开了投影。
“我先放一段音频。”她说。
屏幕上没有图像,只有声波动线。
她按下播放键。
《星海幻想曲》副歌响起,但只放了五秒。其中一段0.3赫兹的音准偏差被她单独提取出来,循环播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