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阳光驱散了北境的最后一丝寒意,冰雪消融,泥土的芬芳混合着新生草木的气息,弥漫在“新希望之城”的空气里。这座在哀嚎峡谷废墟上快速崛起的城市,已然成为了天穹领地的心脏,每一天都在向外扩张,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随着《新天穹宪章》的起草进入最后阶段,权力交接的尘埃初步落定,重建工作的重心,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更深层次、也更关乎未来的议题——文明的融合与新生。这其中,穿越者与原住民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如何共处,以及他们背后所代表的科技文明与修真文明如何结合,成为了“天穹重建议会”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融合,并非简单的毗邻而居或资源交换,而是涉及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知识体系乃至价值观念的深度碰撞与磨合。这个过程,远比战争更加复杂和微妙。
在城东新规划的工业区内,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一栋新建的厂房内上演。争论的双方,是以公输班为首的原住民符师、工匠团队,和以林玥为首的穿越者工程师团队。争论的焦点,是一座刚刚搭建完成的、为新区提供能源的核心装置。
“荒谬!能量转换效率低下不说,如此庞大的结构,稳定性全靠这些脆弱的……‘电路’和‘能量导管’?一旦核心过载,岂非整个厂区都要化为齑粉?”一位老符师指着那布满符文和金属管线的复杂装置,吹胡子瞪眼。他们传统使用的“聚灵阵”,虽然功率提升缓慢,但稳定可靠,能量温和,易于控制。
林玥毫不示弱,指着全息投影上的数据模型:“聚灵阵效率太低,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能耗需求!我们的‘灵能-蒸汽混合动力核心’虽然初期不稳定,但输出功率是聚灵阵的十倍以上!只要控制算法优化,安全阀和泄压装置到位,完全可控!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停滞不前!”
“十倍功率?那也要有命享用才行!你们那套‘算法’、‘数据’,虚无缥缈,焉知不会出错?”
“那你们的符文绘制就百分之百成功吗?不同符师绘制还有差异呢!我们的系统可以标准化、可复制!”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的不仅仅是技术路线,更是背后两种思维模式的冲突:一方强调稳定、经验与个体掌控,另一方追求效率、标准化与系统控制。
类似的争论发生在各个领域:
医疗方面:穿越者推崇的灭菌消毒、外科手术、标准化制药,与原住民依赖的丹药、针灸、元气调理术,孰优孰劣?能否结合?
农业方面:穿越者带来的高产杂交作物和化肥,与原住民精心呵护的灵田、蕴含灵气的作物,如何平衡产量与品质?
教育方面:是优先普及穿越者的基础科学知识和通用语,还是强化原住民的符文、炼气、历史文化传承?
面对这些摩擦,议会并未强行压制或偏袒一方,而是在陆沉的默许和长公主的推动下,鼓励进行“联合试点项目”。
那座争论不休的能源厂房,被正式命名为“一号能源联合实验室”。议会要求,必须由原住民符师和穿越者工程师混合组队,共同优化设计。最初的几天几乎是在争吵和互相否定中度过的。
转机发生在一个深夜,一次意外的能量波动导致传统泄压符文反应迟缓,正是穿越者预设的机械安全阀及时启动,避免了一次严重事故。这次事件让原住民团队开始正视“备用系统”和“机械结构”的价值。
而穿越者工程师也在一次次失败中发现,在某些能量节点嵌入特定的稳定符文,确实能极大提升核心的稳定性,这是纯机械和算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双方开始放下成见,尝试理解对方的思路。符师们学习基础的物理学和能量计量单位,工程师们则捧着厚厚的符文图谱苦苦钻研。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一种名为“合作”的种子,开始萌芽。
更大的举措,是“知识圣殿”的建立。
这座位于新城中心的宏伟建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或藏经阁。它由穿越者设计,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钢结构,内部宽敞明亮,集藏书、阅览、研究、讨论、甚至实景模拟于一体。
圣殿之内,收藏着来自两个世界的知识瑰宝:
一侧是浩如烟烟海的原住民典籍:功法秘籍、丹方符箓、史书杂记、地理志异……
另一侧是穿越者带来的电子数据库、科技文献、理论教材、工程蓝图……(通过特制的灵能供能显示设备查阅)
更重要的是,圣殿内设立了数十个“融合研究小组”,针对具体课题,招募两族学者共同攻关。例如:“灵能驱动符文逻辑电路研究”、“基于灵气环境的作物基因改良项目”、“传统炼体术与现代人体工程学结合应用”等等。
这里成为了两族知识分子交流最活跃的场所。时常可以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符师,对着全息投影上的能量结构图冥思苦想;也可以看到一位年轻的穿越者程序员,捧着一本古旧的阵法详解,抓耳挠腮地向旁边的原住民修士请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